许倬云笔下的胡适和傅斯年

胡适虽没有直接给许倬云上过课,但他一直将胡适视为恩师。相比之下,许倬云和傅斯年关系就更亲近了。因为许倬云在台湾大学读书时,傅斯年是他们的校长。在许倬云看来,胡适是开风气的大师,而傅斯年则是实干家,能做研究,能办行政,是不可多得的全才。

责任编辑:刘小磊

许倬云感激他的老师,但也指出了老师们的局限所在。图为许倬云近照。 (图片采自香港中文大学网页)

在许倬云看来,胡适是开风气的大师,而傅斯年则是实干家,能做研究,能办行政,是不可多得的全才。

许倬云在台湾大学读研究所的第二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李国钦奖学金,本可赴美留学,但出资人李国钦要求身心健全者才能获得这笔奖金。许倬云是残障人士,痛失奖学金。台大校长钱思亮为许倬云感到不平,请胡适出面募集奖金。胡适四次去纽约郊区拜访了华侨徐铭信先生。徐先生主张科学救国,不重视文科,但碍于胡适的情面,破例捐了1500块美金,且说好下不为例。

靠了这笔钱,许倬云得以赴美留学。胡适虽没有直接给许倬云上过课,但他一直将胡适视为恩师。

相比之下,许倬云和傅斯年关系就更亲近了。因为许倬云在台湾大学读书时,傅斯年是他们的校长。许倬云入学三个星期后,校长就找他谈话,勉励有加,因为他卷子答得好。后来在全校作文比赛中,许倬云荣获第一,校长又去找他,大加鼓励。许倬云天生残疾,傅斯年特别关照他,让这位优等生在大学期间“得到一些颇为不同的待遇”。在傅斯年亲自劝说下,许倬云才从外文系转入历史系。

不屈服权威

胡适、傅斯年的治学精神、政治理念,乃至他们的做人风骨,对许倬云都有很大影响。

不过许倬云并非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两位老师的教诲,他是通过自己的阅历和感悟,一点一点理解并接受了老师的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贯彻在自己的行为中。

胡适的做人修养好,他的气量大归功于母亲对他的言传身教,在《四十自述》中,胡适说:“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深刻的影响。……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如果说胡适是从母亲那里“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那么,许倬云则是靠理性、靠慎思明辨让自己变成一个有涵养、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他说:“我至少常常想到,一己的情感冲动难免会影响到别人。自己怒时,可能以言辞伤人;自己怨时,可能不接受别人的善意;自己有求而不得时,可能嫉恨别人。因为对自己有这样的了解,我只要还有一丝理性,这一丝理性就会把我从激越的关口拉回来,叫我约束一下自己的行为和言词。这种在紧急关头的自我节制,往往可以在俄顷之后立刻反省。”

事实上,许倬云留学五年的突破之一,就是懂得了“慎思明辨”的重要意义:“慎思明辨包括反省,这个过程常常变成我提炼自己的一个手段,且变成生活习惯了。有时候我也会很生气,但是生气以后,另外一个我立刻会在头上冒出来,提醒我不能够这么做。这就是我提炼自己的功夫。”

“容异”与“存疑”是胡适思想的两大基石。许倬云赴美留学后,通过阅读书本、观察社会,慢慢懂得并接受了这两块基石。由此他也懂得了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价值。

许倬云在芝加哥大学的第一堂课,就结识了一位微胖、秃顶的中年美国人,名叫柴勃尔。交谈中,许倬云向他讨教,作为一位留学生该如何读书学习,柴勃尔对他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5)


189****7895
回复

189****7895

2023-03-06

自由就是反权威

回复

2012-10-25

胡适,审时度势的天才。他说:一个是有没有民主的问题,一个是民主多少的问题。

回复

2012-10-20

感觉这文章读起来很拗口,太机械化了!

回复

2012-10-19

我们所要关注的也是亟须建立的就是学术的独立精神与学者的独立精神,容得下异见,经常性质疑,不苟同追随于权威,亦不为反对而反对。今天,我们回首瞻仰那些民国时期的大师大家,无论赴台的胡适之流还是留陆的陈寅恪之属,我们目光聚焦处首要的别无其他,而正是那种傲然独立、不阿权贵的治学做人之笃念。无可否认的是,我们最缺的就是美国人那种独立自由的认知观,在这方面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打破对偶像、对权威的不加选择的服从与认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身份与活动舞台,离开那个舞台,没了那层所谓身份的外衣,我们一体均然,都是平等的共和国公民。所以,独立精神的养成,必先从个人的认知独立开始。

Passion杨
回复

Passion杨

2012-10-19

柴勃尔对他说:“把读书的时间留下一些来看看你四周的人与物吧,因为你将来可以在台湾的图书馆找到这里该读的参考书,但是你回台湾可再找不着一个活的美国社会让你观察了。”

回复

2012-10-17

傅斯年当中央研究院的院长,是选对了

竹子
回复

竹子

2012-10-16

“新来的年轻人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入所之初,多读书,不要急于发表文章。

回复

2012-10-16

威尔逊先生答:“我们知道的就是我们不知道!”(We know that we don’t know!)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固是诚实的态度,到底还须以‘知道自己未知’为前提的。留美期间,许倬云观察美国社会,终于发现了支撑美国文化的“巨大的结构”:存疑、尊重别人与不专断。

回复

2012-10-16

大师

回复

2012-10-15

別吹捧什么大师。 我就不信有超越胡適的。 中国连本字典都编不出

回复

2012-10-15

两位前辈均是大师级的人物,另人肃然起敬。

回复

2012-10-14

有一个大师

回复

2012-10-14

有一个大师

回复

2012-10-14

他没想到是为中国人服务,他想到的是为世界上一个医生不足区域的病人服务。

回复

2012-10-14

抛弃狭隘的民族主意

回复

2012-10-14

树学者风气之大师,

回复

2012-10-14

有一颗开放的心,兼容并蓄,足而.

2012-10-14

当我们尊重人的时候,却发现我们于国家渐行渐远;当我们尊重自己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与家越来越远。科学的文化土壤并不在东方,反过来这种文化必然与科学有某种冲突。但是当我们真正的放下这种文化的束缚的时候,却发现难以维系的确并不是文化而是我们自己。或许有双重文化寄生的人才能找到答案。

回复

2012-10-14

第一次见到大师.

回复

2012-10-14

大陆何时能出一个世界级的残障人大师?

回复

2012-10-14

当我们尊重人的时候,却发现我们于国家渐行渐远;当我们尊重自己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与家越来越远。科学的文化土壤并不在东方,反过来这种文化必然与科学有某种冲突。但是当我们真正的放下这种文化的束缚的时候,却发现难以维系的确并不是文化而是我们自己。或许有双重文化寄生的人才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