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照也有世界观 哲学家亚历山大·科耶夫的摄影作品

同是红色政权,科耶夫拍摄的中国和苏联完全不同。1967年科耶夫来到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国,拍下那些刷满标语的古建筑和粗布蓝衣的行人。故宫、颐和园和天坛的红墙上、横梁上,处处粉刷着醒目的大标语:“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彻底砸烂旧故宫”、“援越抗美”……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周鑫 陈浩民

科耶夫在1967年拍摄的中国。科耶夫在其他国家只拍摄历史遗迹,却并不吝惜将镜头对准当时的现实中国。 (亚历山大·科耶夫/图)

“哦,我孙子也能拍出这样的照片。”一个老太太走进展厅,看着十几台投影仪映向墙上的照片说。

这是一些连基本构图都难称出彩的“风景照”:俄式教堂、欧式雕塑、印度和尼泊尔最普通的寺庙。只有中国不同:故宫、颐和园和天坛的红墙上、横梁上,处处粉刷着醒目的大标语:“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彻底砸烂旧故宫”、“援越抗美”……

照片出自哲学家亚历山大·科耶夫之手。科耶夫从1959年开始游历世界,直至1968年心脏病突发,死在欧洲共同体(以下简称欧共体)的一次会议上。那时他是法国驻欧共体的代表,外交官身份使他的旅行更加通畅。

科耶夫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黑格尔的解读。人们说他“戏剧性地塑造了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视野”,即便他的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2010年前后,哲学家、策展人鲍里斯·格罗伊斯找到了科耶夫游历世界时的一些“收藏”:5000张透明片和九大箱明信片。

格罗伊斯与荷兰BAK当代艺术机构合作,先后在BAK和韩国光州双年展上展出了这些图片。

2012年9月21日,名为“历史之后——作为摄影师的亚历山大·科耶夫”的展览移至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展览将持续到11月16日。

“科耶夫的照片的确可以被看作普通游客的照片。”策展人格罗伊斯不避讳这一点,但他建议把它们“放到科耶夫哲学和政治实践的背景下思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9)


回复

2013-06-07

的确,风景照也有世界观。

shuyzy
回复

shuyzy

2012-10-14

传统、历史却越来越少!

jinux
回复

jinux

2012-10-05

科耶夫,一个我要铭记的名字。

回复

2012-10-03

茅于轼总结:经济繁荣与自由成正比,这就解释了东方一向比西方强但後來又倒过来,改革开放的富。 中国是大船,不能当卡丁车开。 政策要远大。要积累经验不要推倒。 欲望是天给人的指引,是导人向善的。 自由是社会给人的空间是宽容和尊重。 中华文化古时是好的,越近越败坏,尤以虚伪和极端最坏。 食色性也好还是立贞节牌坊,失贞要自杀好?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好还是毫不利己好? 中国人的道德已完全败坏了,解决之道不是讲道德也不是讲宗教信仰,是活在当下,不虚伪,拒絕高调。大家宽容些,实在些,去做有血有肉的凡人。自己要求自己高点好,但勿提倡道德! 歷史没有终结,生命即将走向太空,发展才是硬道理。 人不能永远缩在地球,因為太阳终有烧完的,不向外发展就等於灭绝。 生命在太空中需要新文化,要有新思想。 中国人,听听拜登的话,这世上不是一切都是零和的。 如果什么都要你死我亡什么都鱼死网破,人过不了核战这坎 中国人,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人和人之间还存在共同利益,人和其他生物也有共同利益。 老子怕竞爭,错了,只有爭才有真和谐 不要无能不要逃避。不要知足常乐不要难得糊塗。 人要乐观积极,明智知止。 中国人要尊重,尊重人,尊重现实

回复

2012-10-02

亚洲最后会变成欧洲

回复

2012-09-29

:“科耶夫的摄影总是重复、单一的。但中国的不同,它们有着特定年代的标志,那些标语和服装是别处看不到的,在当今中国也看不到。”

回复

2012-09-29

亚洲最后会变成欧洲。

回复

2012-09-28

你倒是说出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没有了东方,哪来的西方?

2012-09-28

东方如死,西方必亡。

回复

2012-09-28

东方如死,西方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