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都没改,就你们认真改”——审批改革十年博弈路

一场“削权革命”再次降临。国务院2012年8月22日宣布,取消和调整314个部门审批项目。这意味着又有不少部委的利益受损。官方数据称,十年间,有近70%的审批被取消和调整。而改革双方如何互相博弈的?被改革者和改革者的思维又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责任编辑:李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每个审批后边都有一群人,取消了,等于宣布他们没事干了。” (刘道伟/CFP/图)

“作为专家,我觉得应该改,但回到部里,领导说,不行,这个怎么能动?你说我应该听谁的?”

“一个部门审批少了,意味着权力弱化,部门重要性小了,在地方上很难建立权威。”

“专家很有意见,说审批改革怎么能让被改革的人同意呢?审改办说,也没办法,中国国情。”

一场“削权革命”再次降临。国务院2012年8月22日宣布,取消和调整314个部门审批项目。这意味着又有不少部委的利益受损。官方数据称,十年间,有近70%的审批被取消和调整。

但现实远比统计数字来得复杂。十年前,当68个部门在国务院一声号令下成为改革对象时,它们最初都很惧怕,不过很快便应对有方。时任外经贸部条法司司长张玉卿曾参与其中。他回忆,部里成天想着怎么少被割肉。等这关过去了,又琢磨着怎么扩权。

十年间,有人觉得变化的只是数字本身。当然也有人看到积极一面,如今年商务部已经开始主动放权给地方了。

从被动削权,到主动放权,这十年改革中,改革双方如何互相博弈的?被改革者和改革者的思维又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市场经济是没有审批概念的”

一切要从2002年的一场会议讲起。这年2月,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召开,对如何从源头上反对以权谋私,时任总理朱镕基指出,除实行“收支两条线”、执行招投标制度,另一个就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反腐仅是改革的一个动因,更强的推手是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入世议定书中,“统一实施和透明度”是两大最重要的承诺,通俗点说就是,中国政府承诺不执行不公开的法律法规文件。

张玉卿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审批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大多数审批都是内部暗箱操作,没有程序和标准,完全靠领导意志来决定。他曾长期参加复关(GATT)和入世谈判。

张玉卿对审批的弊端感受深切。上世纪60年代,他在广东一家国营进出口公司上班。当时进什么都要审。第二年要进口什么,前一年五六月份就要上报给主管部门,然后再层层上报给国家计委。

“计划时代没有法,计划就是法,就是通过对单位、对人的控制来管理国民经济。”张玉卿说,但市场经济强调法治,是没有审批概念的。

改革开放后,依然四处可以看到审批的影子。1982年,张玉卿到外经贸部条法司上班,当时外贸经营权已开始扩大,除了国营总公司,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