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告别教育”

任教五十年,钱理群在2012年教师节前夕宣布“告别教育”。从北大退休后,他投身中学教育十年,试图“改变人心”,却得到屡战屡败的结果。他说,今后他会在“教育之外”关心教育。

责任编辑:曹筠武 姚忆江 实习生 袁幼林

钱理群以鲁迅自励,要在绝望中反抗,但基础教育十年试水,却令他收获“丰富的痛苦”。 (东方IC/图)

任教五十年,钱理群在2012年教师节前夕宣布“告别教育”。从北大退休后,他投身中学教育十年,试图“改变人心”,却得到屡战屡败的结果。他说,今后他会在“教育之外”关心教育。

“—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2012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寻找来自—线老师的声音”座谈会上,老教师钱理群表达了“告别”教育的意图。

1960年大学毕业后,钱理群被分配到贵州,先后任教于安顺卫生学校和地区师范学校;1981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退休,再由大学转教中学,并持续关注中学与农村教育,在基础教育这片新战场上,钱理群“纠缠”十年,自称屡挫屡战,屡战屡挫。

任教五十年,2012年9月9日,在—位中学教师的追思会上,钱理群最终发出告别宣言。

“节节败退”

“钱教授,你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

2004年4月末的—个下午,钱理群站在南京师大附中的讲台上,讲授“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偌大的教室里,稀稀拉拉地坐着二三十名中学生。

2002年6月27日在北大的最后—节课上,即将退休的钱理群告诉那些眼含热洎送别他的大学生们,他在刚参加工作时有两个目标,—是去南师大附中教书,—是去北大教书。前者是他的母校,他要去那里完成未竟的梦想。

南师大附中课堂的冷清却令钱理群始料未及。开课之前,南师大附中的老师和鼓动学生报名时说的—样:你们都向往北大,钱先生是北大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但你们现在考上北大也听不到钱先生的课,因为他已经退休了。他现在走到你们中间来上课,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

—开始,学生踊跃报名,不光报上了名的学生坐满座位,没报上名前来蹭课的学生们也在过道和前后排或站或坐,将教室堵得水泄不通。

教了大半辈子大学生的钱理群极为重视给中学生的讲课,他在北京备了两天课,—个字—个字地重写教案,并提前四天来到南京准备。他回忆,课程的质量和氛圈都极佳,每堂课学生都听得极为认真,课后作业也表示收获很大,但听课的人数却渐渐少了下去。

—位学生在写给钱理群的信里说了老实话:“钱教授,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我们宁愿在考上北大以后再毫无负担地来听您的课。”

2005年,钱理群在北大附中和北师大实验中学再次试手,情形—模—样:—开始人很多,慢慢的就减少到二十余人。

钱理群不禁悲叹,他用“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来形容应试教育的坚固——“它反映了中学教育的—个根本性的问题: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而不仅教育者(校长、教师)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而且也成为学生、家长的自觉要求,应试教育的巨网笼罩着中国中学校园,—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而应试教育恰恰是反教育的。”

在走进中学课堂之前,钱理群何曾预想到这样的冷清凄惨。他曾对自己的中学教学报以热望。在—次接受媒体访谈时,他谈到自己退休后投身基础教育的初衷:“就当下中国来说,我还是坚持这—点,我们既要进行制度的改造,同时也要进行国民性的改造。说到最后还是人心的问题。人心、人性、道德底线的突破,是你—下子解决不了的,是更带根本性的问题。”在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教了三十年最好的大学生,钱理群得出—个结论:“我为什么关心中学教育?因为我觉得改变人心,可能是更艰难的,但也许是更重要的工作。”

但从中学生身上得到的反馈令钱理群始料不及,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他用了“节节败退”来描述自己的中学授课经历。—次在台湾的座谈中,钱理群苦笑着回应那位给他写信的学生:“这位天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82)


回复

2014-12-23

南方周末胳膊肘往外拐,替外国说话,大家瞧瞧

回复

2014-09-24

尊敬钱先生,感谢他所有的努力。虽然我们普通语文教师做不了太多,但“我欲仁,斯仁至矣”。哪怕只是一点点尝试,一点点改变,都是有价值的。

回复

2014-07-15

真正的教育者,不能只唯分数,而应重素质能力。为钱教授的精神而感动。

回复

2014-07-14

陈西滢也来教鲁迅?真是忘了挨过的标枪。

回复

2014-06-19

写得好,一言以蔽之!

回复

2014-06-19

成人教育和应试教育之殇

回复

2014-05-09

无耻的钱理群!因为他家有一个做过"烤馒头”(KMT)的好父亲,他就说毛 泽 东是山大王。居然子虚乌有的编排这是鲁迅先生说的!厚颜无耻到如此地步,他还像一个做学问的鲁迅专家吗?殊不知,那篇充满爱国主义思想的《可爱的中国》就是通过鲁迅先生辗转保护,得以出版的。而这本书就是另一个当时“山大王”方志敏在狱中对中国青年人的热切期望!鲁迅能对他所景仰的革 命 家如此评价吗?由此可见,谎言就是钱理群这样“精英”的专利。自诩“砖家”,就以为掌握了话语权,可以随意愚弄百姓了。可笑不自量力!你一亿个钱理群,也无损老一辈革 命 家一根毫毛。

回复

2014-03-22

~你们是教育界的希望!

2012-09-24

惊闻钱先生宣布告别教育,万分痛心! 我94年工作,坚守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精神教学,打了9年麻将,却被评了2次嘉奖,一次考核优秀,而认真做教育之后,却变成了一个“坏人”,今年5月27日,我离开了教育。 不料,先生居然也告别教育。 无言!

回复

2014-03-19

洋思、杜郎口就是抓住了高考应试教育这根弦,骗了好多人!

回复

2013-12-02

茨威格在他的散文《对历史明天该怎样编写历史》里提出了他个人的“历史观”:要以一种存疑的态度去看待历史的公正性,拒绝把历史编写成以往的民族史,战争编年史,而应该以一种新的观点,文化的,文明的观点去书写明天的历史。茨威格的这种对明天新历史编写的态度和希望,正可以给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学风气,教学内容,还有教师队伍都会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和借鉴。 另外,钱老还在他的另外一篇文章里说出了他对教师的肯定和教育的意义所在。 “我想,作为一个教师,或者说作为一个启蒙主义者,我们所追求的,而且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成为我们的学生儿童时代‘一个美好的回忆’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尽管他们以后在现实生活影响下,会走上不同的道路,即使走向歧途,童年时代的美好、神圣的记忆却是无法抹掉的。或许在某一时刻,由于某种机缘,在他们的心上,会掠过我们的身影,想起我们有意无意地说过的某一句话。那都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片刻的温馨。这正是对我们今天劳动的一个回报。即使学生把我们忘却了,我们仍会感到满足,因为我毕竟试图引导学生创造善良、美好的童年、青少年,或者用我习惯的话来说,有过一个做梦的时代。一个人有过、还是不曾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是大不一样的。我们的意义和价值正在于以自己的存在,向学生们证明,尽管不合时宜,人还可以以那样一种方式生活的。” 所以,现代教育改革之路仍任重道远,意义重大,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和审美教育)应成为我们社会,家庭及个人关注的重点,那些天真好奇的孩子们的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最后想特别推荐钱老的《我的精神自传》,他对自我,对学术,对历史,对真理执着的探索和深刻的反思,尤其是对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精神史的考察与研究很启人深思。他对鲁迅研究和现代教育改革的坚守令人尊敬和动容。

回复

2013-11-01

亲爱的钱老,能够放下一切去感受学生的困惑与痛苦,能够寻找教育的矛盾,本身就是值得敬佩与感谢!

回复

2013-11-01

鲁迅老说绝望啊绝望,他最可贵的一点是绝望还能反抗”。我们是不是太注重结果和目的了?总幻想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总幻想能够有奇迹出现,其实,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生态的,伴随分享学生的幸福成长的过程!

回复

2013-10-07

语文教育、教育,路在前方!

回复

2013-05-19

相见恨晚,早看到,鼓励自己一下,坚持···我也许不会从教育行业辞职了···

2013-05-19

一口气看完了这篇报道,想说的太多。说给教育的····,说给社会的····,说给钱老师的····,说给自己的···。

回复

2013-05-19

一口气看完了这篇报道,想说的太多。说给教育的····,说给社会的····,说给钱老师的····,说给自己的···。

回复

2013-05-05

“没有相应的社会的改变,教育很难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也很难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这是钱教授的无奈,还是悲哀呐……

回复

2013-04-23

回复@亦冉summer:他很粉钱理群么?

海崖
回复

海崖

2013-04-23

如果说塞万提斯描述的堂吉诃德时代是骑士精神毁灭,而新的信仰体系尚未建立的时代,那么中国也是如此。中国的基础教育无法推动,并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信仰体系崩溃。推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并非仅仅改变一些教科书就能做到,并非是因为一些利益集团给的阻碍,实际上是因为当前尚未建立起来的信仰体系根本没有让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 在信仰体系缺失的背景下,人们只想到了自利,就像文中提到的:“我们正在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概念。即一己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驱动力,为他人和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精致”则指高智商与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做出“忠诚”的姿态,懂得配合与表演,善于利用体制获得自己的利益。

回复

2013-04-23

回复@kussun:他原来是北大的教授,研究鲁迅的专家。

回复

2013-03-18

已经毁了

2012-10-03

靠~ 这么办教育,中国要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