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于见】汉语是一种最后的拯救力量
新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引发热议。哪些词应该收入而哪些词不该,颇多争论。汉语的模糊性与追求精确、量化的现代化之间有一种矛盾丛生的张力,犹如一个沼泽地带,现代化的悍马在汉语的沼泽区被修改得面目全非,有了人性,微妙起来。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吴雪青
文明自有文明的时间,它明什么,暗什么,可以见出一个民族与上帝的距离
新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引发热议。哪些词应该收入而哪些词不该,比如“剩女”一词没有收入,颇多争论。在我看来,词典并非语词是非的判断,而是语词状况的反映。一个词也许今天很热闹,但最终烟消云散。比如过去的词典,有多少曾经的热词死掉了?比如“臭老九”,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知道吧?最后留下来的,依然是“止于至善”的那些。“剩女”之类,听起来有点恶毒,心不好,贬义,不善。词典不妨收入,时间会淘汰的。文明自有文明的时间,它明什么,暗什么,可以见出一个民族与上帝的距离(我在“道”这个意义上用“上帝”一词)。“文革”把知识分子说成“臭老九”,不善,所以消失了。
词典也是一种历史。一个时代必有一个时代的热词,追捧热词的写作最终烟消云散。对比一下早期的《现代汉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