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晚辈的倾听——石妮歌谈犹太人大屠杀的记忆传承

石妮歌认为,发生在一代人身上的事情,所影响的远远不止一代人。大屠杀也好,殖民出征也好,不仅对于当事人,而且对于后人也留下了无可磨灭的烙印。“既没有叙述,也没有遗忘,这是强加在战后一代人身上的双重束缚。”

责任编辑:刘小磊

“既没有叙述,也没有遗忘,这是强加在战后一代人身上的双重束缚。”

2012年5月15日和16日,法国社会人类学家、法国科学中心的研究员石妮歌(Nicole Lapierre)教授,在北京接连做了两场讲座,以上个世纪犹太人遭遇种族灭绝为例,讲述“记忆”这个主题。石教授是波兰裔法国犹太人,她的父亲上个世纪20年代移民法国,二战期间在法国南部参加地下抵抗运动。石妮歌在法国出生,属于战后婴儿潮一代。1989年她出版了《揭开尘封的记忆》一书,这是一部对于纳粹发起的种族大屠杀幸存者的访谈录,立即受到学术界和犹太人世界的关注。

法国社会人类学家石妮歌。 (潘鸣啸 供图)

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作者是以犹太人受害者第二代的身份前往采访的,她的一些波兰亲戚在纳粹迫害时死亡或失踪。她做这项研究时,已经是巴黎研究机构里年轻的研究员。当她出现在未曾谋面的长辈面前,自报家门祖上来自波兰的普沃茨克,一下子便拉近了与被采访者的距离。“一般的历史讲述都是上一代人讲给下一代人听,但是不应该低估下一代人对于历史自下而上的诉求,下一代人为上辈人所经历的做出见证。”在北京的“法国文化中心”和“清华大学中法研究中心”合办的那场题为“世代的动力:从继承过去到对未来负责”讲演中,石妮歌说道。

一般人们的印象中,西方对于种族大屠杀的记忆非常重视并保存得比较完整,通过各种形式,人们不遗余力地将那一段惨痛的历史牢牢记住。但实际上这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不管是国家、社会还是家庭,战后都经历了一段沉默时期。刚刚结束战争那会儿,人们渴望走出战争阴影,在废墟中重建家园,希望朝前看而不是停留在过去。即使是有关纪念项目,比如成立纪念馆或树纪念碑,重心也放在突出英雄主义、歌颂抵抗战士的英勇方面,普通人的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