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的精英——“内地生”在香港

“内地生群体”已经渐成规模并成为香港社会一个独特的存在。体面的收入并不一定能同时赢得尊严和真正地融入,在梦想与现实之间,他们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

责任编辑:苏永通 叶伟民 杨继斌 曹筠武 实习生 孔令钰 梁建强

一位已经成为律师的内地生,正在香港中环等巴士上班。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内地生一直相信所看到的香港——中环价值,以及无与伦比的商业契约精神。

“香港,香港,你究竟有多香,当年我也放弃了清华北大,以为这里有我的梦想……我恨香港,但我更爱香港。”

周保松表示担心,港校自主招生十年来新崛起的在港内地生群体,“能否不要再当过客?”

对已来港6年的内地生乔苏来说,香港是一个情结,也是一个死结。

比如2012年4月的一个晚上,它就是后者。尖沙咀北京道一号的帝廷酒家里,乔苏和她的内地生同学们的聚会,就像一个设定好的舞台——四周“群星”灿烂,她却是最黯淡的演员。

来自投行的同学们互“晒”薪水后,不忘也问乔苏一句:“最近加薪了吗?有没有想在将军澳买房?”

一个简单的“没”后,乔苏便一言不发了。这些来自内地并在金融、贸易或IT领域表现非凡的超级精英们,一如既往地相互出示完美的“成绩单”。乔苏则是个意外,她现在只是一名公司公关,月薪不足两万港币——相对于身边的优秀者,这仅仅是一个卑微的零头。

作为香港在内地自主招生政策的产物,“内地生群体”已经渐成规模并成为香港社会一个独特的存在。自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后,香港高校由每年招收不到200名内地生,9年间增长到近1600人的规模。如今,包括西藏、新疆在内的31个省份都被纳入香港高校的人才战略版图。2012年,超过1.2万名内地生向香港高校提交了申请,包括多达21名的省市状元,为历史之最。

这些成长于内地教育体制的佼佼者,在一个制度截然不同的城市一如既往地保持优秀。纵使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最终的价值认可单一地指向了中环的商业精神,但作为自由社会的体验者和受益者,他们也依旧试图在香港社会的价值坐标上找到一席之地。体面的收入并不一定能同时赢得尊严和真正地融入,在梦想与现实之间,他们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

到香港去

现在,相比北上广的同龄人,乔苏的港式生活精致且典型:听歌剧,看赛马,入酒会,半岛酒店会客喝下午茶,感恩节休假去巴厘岛,购物在中环铜锣湾,周末不在兰桂坊就是坐游艇出海,西贡吃海鲜,偶尔也上太平山和闺蜜小酌看夜景。

乔苏曾以650的高分选择入港读本科,而非清华北大。“(香港)很精彩。”像乔苏一样的尖子们往往因为香港比内地更国际化的环境,比海外离家更近的地理位置而入读港校。

内地生张子律在2007年选择了香港浸会大学。在他看来,香港是一个拼自己,几乎不需要拼爹的地方。路政署的公务员会三番五次跑到家里,可能只是为了让作为抽样调查对象的你对香港交通表达意见;楼下的清道夫一句普通话也不会讲,但是坚持每天和你打招呼。内地生们渐渐习惯了香港规矩与人情。

内地生赵小龙来自贵州山区,2007年由港府资助到港读书。三年中,他不仅每个月都寄给父母生活费,还在毕业那年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57)


回复

2014-09-14

最后一句,感触良多。

回复

2013-09-01

“他城我乡”,话说认识其中两个受访者。

回复

2013-07-09

嗯嗯

回复

2013-07-02

你把身份证明书看了又看,你原来是一个只有城籍的人。

回复

2013-04-28

“你把身份证明书看了又看,你原来是一个只有城籍的人。”1974年,香港女作家西西写在小说《我城》里的话,正在内地生身上得到印证。香港身份,作为一纸城籍证明书,对内地生而言,是安全的保障,却有失落的乡愁。 (文章的觀點與陳述在我看來還是不完全正確)

回复

2012-08-16

决定了,就要向目标迈进。加油

回复

2012-08-11

@guby卉 @Easy__R @Ray超人 @赵大胆小可人儿 @Mars_Chan梓為 @雨白rebecca @泳脉 大家都要加油啊!![奥特曼]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哦~

回复

2012-08-09

说得好~

2012-08-06

通篇说的只是乡愁而已,作者可以去关注那些离家千里去北上广的学生,年轻人到了哪里都是一样的,去了香港之后的悬浮只是冰山一角吧。

回复

2012-08-07

各有各的好......人就是短短的几十年。放弃了这个必将得到那个。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精彩。

回复

2012-08-07

我们首先应该承认大陆和香港存在的这些‘分裂’,而不是急于去调和去掩盖。 如果还是带着一种谁管着谁谁领导着谁或谁主宰谁的观点的话,那矛盾冲突永远无法解决。 大家都有必要从现实中学习,在面对真相的前提下互相学习。 没有自由的地方,也不可能有爱。

回复

2012-08-07

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2012-08-06

我觉得这篇文章真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非要把香港塑造成一个特别的异乡之地,其实到哪打拼不都一样,北京上海甚至小城市,只要不是自己的家,不都一样。非要格外强调香港的异乡之情,真是矫揉造作。。这种文章真是低级!!

回复

2012-08-07

几好的文章。

回复

2012-08-07

文字表达思想,触动灵魂,写得真好!

回复

2012-08-06

值得一看!

回复

2012-08-06

既然选择了那就一应该学会接收!对生活的抱怨就是对自己的埋怨!

回复

2012-08-06

特别害怕有一天,身处陌生的“我城”,即便拥有城籍,她才发现,“到头来这永远都是异乡”。

回复

2012-08-06

爱恨交织的香港.

回复

2012-08-06

我觉得这篇文章真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非要把香港塑造成一个特别的异乡之地,其实到哪打拼不都一样,北京上海甚至小城市,只要不是自己的家,不都一样。非要格外强调香港的异乡之情,真是矫揉造作。。这种文章真是低级!!

回复

2012-08-06

通篇说的只是乡愁而已,作者可以去关注那些离家千里去北上广的学生,年轻人到了哪里都是一样的,去了香港之后的悬浮只是冰山一角吧。

回复

2012-08-06

人生就是那二三十年可以任由自己发挥,只要觉得值得,就去干! 个人还是觉得香港给人压力过大,但那里的生活秩序值得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