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狼”入室——港校如何进入内地招生

自1998年起,香港高校进入大陆招生,14年里,不仅引入竞争,推动大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更带来其先进教育体制及理念的强烈冲击。港校给内地高校造成的压力,表面上看是对状元的争夺,更深层次的是提高内部质量、培养模式、学校的个性特色。

责任编辑:苏永通 叶伟民 杨继斌 曹筠武 实习生 林珊瑜

2012年6月10日,在武汉大学进行的“校园开放日”活动,内地与香港名校同台竞技。 (东方IC/图)

编者按:又是港校“大获全胜”的一年。2012年香港高校招收内地本科生工作刚刚结束,共录取约1600名内地新生,万里挑一,状元云集。

自1998年起,香港高校进入大陆招生,14年里,不仅引入竞争,推动大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更带来其先进教育体制及理念的强烈冲击。作为华人地区教育典范,这种影响并不亚于西方诸多名校。其实无论学习香港还是效法欧美,最根本的就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一方面是回归之后,内地与香港有交流融合的需要,另一方面,香港本地的教育适逢产业化,据估计香港高校一年在内地生身上有20个亿的收入。两种合力推动之下,成就了今日的盛况。

“港校给内地高校造成的压力,表面上看是对状元的争夺,更深层次的是提高内部质量、培养模式、学校的个性特色。”

香港主动

1997年12月1日,时任香港大学校长的郑耀宗写信给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主席梁锦松,计划从内地招收一部分本科生,他希望教资会出面和中国政府协商,每年给出20-30个招生名额。

当时香港刚刚回归,这项招生计划属于促进教育界交流的破冰举措。

郑耀宗于1996年开始担任港大校长,“他当时就提出一个问题,港大作为国际化的学校向全球招生,为什么唯独没有内地的本科生?”港大中国事务处总监黄依倩回忆说。

在上个世纪40年代,港大的内地生源曾经占到了1/3左右,现代作家张爱玲在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专攻文学,后来以香港为背景创作了著名小说《倾城之恋》。但在1949年以后,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港大的招生变成以本地学生为主。

1979年,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港大到内地招生的期望又重新被提起,但始终没有实质突破。时隔14年后的1993年,香港政府出台新政策,允许内地生到香港高校攻读研究生,流程与出国留学无异。本科招生依然没有开放,所以2%非本地的本科生实际上都是海外学生。

郑耀宗去信之前,1997年底,港大招收内地本科生的计划已提上日程,最大的困难在于中国教育部是否支持这项计划,是否给予这批赴港学生所需的签证。

郑耀宗的这封信即是寻求教资会的支持。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简称教资会)是香港政府为全港八所大专院校开支拨款成立的独立咨询团体。

郑耀宗的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梁锦松的积极回应。他在回信中表态:“教资会大力支持各院校收取高质素的包括来自内地的非本地学生。”

在非正式的场合里,很多香港院校的校长已经多次向梁锦松提出过类似建议,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