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奥运,爱荣光,更爱彼时北京——公众奥运认知和奥运情感微调查
经历过北京盛况的中国民众对于现代奥运会的宗旨是否有了更深的了解?北京奥运会的影响力是否还在持续?调查显示,43%的受访者表示“十分期待”伦敦奥运会,23%的人表示会投入与北京奥运会相同的热情和精力去关注伦敦奥运。
自1984年中国代表团重返奥运会以来,民众对奥运的热情随着中国军团实力的提升而不断高涨,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达到沸点。
如今伦敦奥运会开幕在即,经历过北京盛况的中国民众对于奥运会的理解和情感是否发生变化?对于现代奥运会的宗旨是否有了更深的了解?运动强身的理念在中国是否普及?北京奥运会的影响力是否还在持续?
为解答这些问题,《南方人物周刊》进行了小规模调查,受访者涉及8种职业,学历横跨小学生到硕士生,年龄跨度超过45岁。
奥运会仍将吸引眼球
受访者中超过90%的人表示会关注奥运会。三分之一的人自认为体育迷,每届奥运会都会全程关注,57%的人对于奥运会的关注程度具有选择性差异,他们“格外关注”北京奥运会。
提及关注奥运会的原因,“热爱体育运动”占到了30%,超过三分之一的人目的是“为中国队加油”,另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现代奥运会的宗旨是“和平、友谊、进步”,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相互理解。问卷主调查有一道填空题是:你认为最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中国运动员(运动队)是?刘翔是出现最多的答案,27%的人填上了他的名字。经历高峰低谷的体操选手李宁、大器晚成的羽毛球选手张宁、退役又复出的举重选手唐功红也被认为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另有一部分人选择的是团队,羽毛球队、跳水队、体操队、乒乓球队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