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 大漠画师的修行

现今41岁的王征,画菩萨千身,诵佛经万回,人已驼背成弓形。作起画来一周不眠,把笔一扔就昏迷三天。凡出门在外,必和衣而眠,不论住在山洞还是星级酒店。有人誉之为继“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之后对古代佛教壁画的继承者”。

王征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交河故城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现今41岁的他,画菩萨千身,诵佛经万回。有人誉之为继“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之后对古代佛教壁画的继承者”

不知是克孜尔石窟里9年的宗教体验,还是走回大城市10年的世俗困纾,让王征从面带英锐之气的青年山水画师,变成慈眉善目的中年佛教美术学者。

14年前日本NHK电视台来石窟拍摄,镜头里的他头发中长、中分,显出青年艺术工作者的玉树临风,说话腼腆。他说:“在临摹(壁画)的时候,感觉像在跟古人对话。一种气息,通过蒙在上面的灰呀土呀,传递到心中。……一种信念吧,佛教里说,人画一身菩萨,就等于念了多少经。”

现今41岁的他,画菩萨千身,诵佛经万回,人已驼背成弓形。发顶中央简短地树立,两边的发域斑白浑浊,下巴向颈部延伸处孤零零地吊着根白胡须。作起画来一周不眠,把笔一扔就昏迷三天。凡出门在外,必和衣而眠,不论住在山洞还是星级酒店。带着一身土,走到哪里都抽着烟,拎着茶,吊儿郎当,成仙了。

1993年大学毕业,王征进了新疆文化厅龟兹石窟研究所,在克孜尔石窟等龟兹石窟进行壁画临摹和美术考古研究工作。2002年回母校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本科毕业的王征于2003-2007年完成了“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疆古代佛教石窟美术风格技法研究》。有人誉之为继“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之后对古代佛教壁画的继承者”。去年,年逾不惑的王征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硕士。

“人人都可以当君子,只要对得起你的本职和良心,不用都去当董存瑞。”他说。

1995年,王征在克孜尔175窟临摹壁画

大漠孤烟

龟兹石窟研究所的补助不低,大家都尽可能带好吃的进入大漠。王征嫌麻烦,带一大坨砖茶、方便面,和烟。

新疆的山,大多是荒山。困扰年轻人的不仅是深入荒凉之地的研究所里摆放的手摇电话,从来打不出去也没见怎么响起过,还有如此干峻的“山水”如何作画。

“传统的、以江南山水为基础的笔墨无法表现新疆的山水。”大学时的王征就开始尝试从长时间的野外写生和西方当代艺术中寻求解决之道。那时的他“干干净净,不说脏话,跟现在不一样”,“很有才华”。他热衷于讨论,也迷恋过尼采,思路蓬勃活跃如头脑中驶过滚滚车轮,常与朋友边走边聊,穿过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时常是走了大半个城市”,“画画、看书、长谈成为一时的习惯,睡得越来越少了,在他人看来便觉怪异……”

在徘徊之际,王征一时兴起,在坐火车经过敦煌时临时下车,被那里的佛教壁画一击而中,“豁然开朗”,回到乌市后创作了山水画《正觉山》,画中保留了传统的宋元笔墨技法和山石的基本构造,在构图和色彩方面受到“传统佛教壁画的精神开启思悟”,大胆展现,浓郁的土黄、铁红、赭褐、藏蓝,为他打开了一扇门。传统的山水画技艺本来可以为他赢得留校的工作,校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