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另一种表达专访国务院医改协调小组北大课题组负责人李玲教授

国内专家对政府增加投入、加强监管都没有异议,存在争议的是到底补供方还是补需方?补供方和供需都补是大多数方案的共识。其实两条腿都可以走。

新的医改要充分利用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利用大国的规模优势。如果能搭上信息化的平台,并利用好中医文化,中国医疗可以实现跨越性的发展

  

“让医院回归公益性”,李玲被外界看成是“政府主导派”的代表人物   余力/摄


中国的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支出仅占17%左右,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是40%   数据来源:卫生部


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2003):中国比阿富汗还低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2006)


“政府失责”和“市场失灵”
    南方周末:您认为目前中国医疗体制的病症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您开的药方又是什么?
    李玲:病症表现为看病贵、看病难,医患关系紧张、一些健康指标下降等。病因还是我国的医疗体制出了问题。最根本的是“政府失责”和“市场失灵”,把市场和政府最不好的方面结合起来了。
    首先是政府责任的问题:改革开放近30年,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定位一直不明确。我们把医疗卫生称作“事业”,就应该提供公平、可及、可支付的服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投入却一步步下降。197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支出的比例是32.3%,到2000年,下降到历史最低点15.5%,现在也只恢复到17%,比阿富汗还要低,更低于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
    第二是市场失灵。公立医院顶着公立的帽子,实际上基本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自负盈亏,赚多少就花多少、发多少、做多少基础设施改造,公益性淡化。财务、基础设施投资、利润的分配等应该政府掌握的权力不恰当地下放给了医院,而人事权却往往不在医院。国际普遍经验是,不能用利润动机来激励医院,这是和企业最大的不同。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分别有85%、95%、84%、81%的医院是非营利医院,不允许分红,花的每一分钱都受到严格的监管。
    理论和各国实践都证明,医疗是市场失灵的领域。我们把这个市场失灵的领域交给市场,同时监管远未到位,所以病因是“政府失责”和“市场失灵”并存。
&nbs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