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困兽犹斗音乐剧

“战斗”,是中国音乐剧的常态。犹如一只被困于笼中的小兽,音乐剧在中国始终无法大展拳脚,复制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辉煌。偶尔迷失,却始终不退缩。这只困兽,如何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唯有,继续战斗。

“战斗”,是中国音乐剧的常态。犹如一只被困于笼中的小兽,音乐剧在中国始终无法大展拳脚,复制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辉煌。偶尔迷失,却始终不退缩。这只困兽,如何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唯有,继续战斗。

2012年1月20日晚,上海文化广场。经过近200场、长达一年的全国巡演后,中文版《妈妈咪呀!》迎来了首演季收官演出。几天前,工作人员们便开始张罗这最后一场演出,为演出做铺垫的一系列落幕告别活动,也都在这一天轮番上演。剧场的大厅里,一块写着“再见”二字的巨型留言板非常显眼,上面记载着许多观众对这部剧的不舍。

演出开始了。台下的观众很多,其中不乏熟悉的面孔—许多人已经是“回头客”。更多的人则早早预订了票,特地前来观看这场收官演出。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这场音乐剧的价值,那么你应该去看看去年的王菲演唱会,全国票房也只不过是超过一亿。而《妈妈咪呀!》,没有明星效应,却也创下了25万观众、8000万元票房的惊人成绩。在音乐剧的舞台上,这是一串难以置信的数字,是后来人很难超越的—这几乎是中国音乐剧史上最骄人的成绩。

在国外,音乐剧是平民大众的精神食粮。下班以后,人们回家看肥皂剧,在打折的服装店血拼,在酒吧里和朋友聊天喝酒—或者,选择涌至好莱坞和伦敦西区的各大剧院,欣赏载歌载舞、插科打诨的音乐剧,让自己从枯燥生活中跳脱出来,娱乐一把。而到了中国,音乐剧却摇身一变,成为媲美歌剧和芭蕾舞的高端文化艺术消费产品。

从音乐剧首次大规模进军中国的那天起,一种错误的观念就在音乐剧的观众中无形的传播着:音乐剧?这是为有品位的精英阶层准备的礼物。与此同时,观众认为剧场是高雅艺术的殿堂,在剧场上演的东西,势必会被归类至高雅艺术的类别之中。这些误区,让音乐剧变得越发高高在上。

中国开始如火如荼的兴起音乐剧,却忽略了音乐剧场馆的建设。到哪儿能看上一场靠谱的音乐剧?美国有百老汇,英国有伦敦西区。但到了中国,却连一个能够让音乐剧团队长期驻演的固定场馆都没有。

没有人引导观众去认识“音乐剧”,也没有人为“音乐剧”筑一个老巢。音乐剧在中国仿佛陷入了一个让人无从下手的困境之中。但中文版《妈妈咪呀!》来了。它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给了那些对中国音乐剧未来抱悲观态度的人们一个下马威。但这是否足以说明,中文版《妈妈咪呀!》再一次掀起了中国的音乐剧浪潮?

音乐剧在中国的亮相来得实在太早,观众们还没做好迎接它的准备,它就已经烟消云散了。

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答案。但这种辉煌带来的幸福感,并非首次降临在音乐剧的身上。2002年,《悲惨世界》在上海首演之前只售出全部21场演出30%的票房,然而到了最后一场,500元的票竟在黄牛手中卖出了2500元的天价;2003年,《猫》首次登陆中国便创下可观票房,当时,许多对音乐剧一无所知的观众也慕名而来—他们直到这场音乐剧的大幕拉开,才知道原来这出剧的唱段,均以英文的形式呈现。

要求当时的观众就对音乐剧有全面的理解,未免过于苛刻。买票到剧院里看音乐剧,这个简单的动作,对观众而言,本身就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回顾1987年,中央歌剧院在民族宫大剧院演出了在百老汇盛演不衰的剧目《异想天开》,“音乐剧”这个名词首次进入人们的耳朵。这是中国引进的首部音乐剧,在当时却并未引起太大的关注。对那时的中国观众而言,这种载歌载舞的舞台形式虽然新鲜有趣,但却如同吃一道味道奇特的西式快餐,浅尝即止。

其实,往前追溯,音乐剧在中国的起源应该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初,《芳草心》、《秧歌浪漫曲》这两部“国产”音乐剧,早早地向人们施展了音乐剧的魅力。但遗憾的是,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剩下《芳草心》中的“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唱段。没有人知道,这就是在大洋彼岸如火如荼了近百年的“音乐剧”。后知后觉的观众,直到20年后,才真正摸到了音乐剧的皮毛。

引进原版经典音乐剧是中国迈出的第一步。《悲惨世界》首先品尝到了这当中的甜头。接下来便是铺天盖地的原版音乐剧轰炸。

就在《异想天开》登陆中国的第二年,钱世锦第一次来到美国。本做好准备去看纽约爱乐乐团音乐会的他却被朋友告知,“在纽约,没看过音乐剧,就等于没有来过美国。”抱着质疑的态度,他决定去看看《悲惨世界》—仅仅因为知道雨果。

没想到这场演出之爆满,让他无法在百老汇买到一张票。这让钱世锦非常疑惑,是什么样的魅力,能让一场每晚上演的演出一票难求?与《悲惨世界》的相遇,发生在后来的洛杉矶,《悲惨世界》巡演团刚好到了那里。花了很大的功夫,钱世锦才搞到了三楼很高的位置。 这次演出彻底震撼了他:“一个歌剧咏叹调会让人打瞌睡,可是音乐剧三四分钟就有变化,随时刺激你的各种感官。它无时无刻不在吸引你,即便听不懂英文,你也一样能看下去。”钱世锦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将音乐剧带到中国。

钱世锦,当时的上海交响乐团总经理,后来的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最终成为原版音乐剧进入中国的吹鼓手。正是他,使得上海大剧院,成为世界经典音乐剧的中国领路人。在上海大剧院的引领下,2002年《悲惨世界》演了21场,2003年《猫》53场,2004年《音乐之声》35场,2005年《剧院魅影》100场,2006年《狮子王》101场,2007年《妈妈咪呀!》32场这些大手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音乐剧的演出奇迹,其影响从上海辐射全国,在短短几年内改变了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轨迹。

上海大剧院,让人们对“音乐剧”支离破碎的想象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体验。这些在世界范围拥有大量铁杆粉丝的经典音乐剧,不仅以其独特的魅力震撼了观众,同时也让中国音乐剧人看到同时具有艺术价值和商业效益的一流音乐剧样本。但把百老汇直接搬进中国,是否真的可行?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靠引进原版音乐剧带旺音乐剧演出市场,只是权宜之计,不免有替人做嫁衣裳之感。要让中国的音乐剧真正步入正轨,必然躲不过发展本土化原创剧目的路子。但,想在一众引进版音乐剧中脱颖而出,靠“中国”的力量另辟蹊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西式快餐吃多了,不免容易发腻。中国音乐剧原创力量的兴起,让人们找到了吃本地菜的乐趣。

这时,人们的嘴边都挂着一句话—“瓜熟自有蒂落时”。引进版音乐剧在中国掀起的热浪,让许多本土音乐剧人开始蠢蠢欲动。接下来,便是被称为“音乐剧元年”时代的到来。2004年起,各种本土原创音乐剧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日出》、《周璇》、《电影之歌》、《我为歌狂》、《金沙》、《白蛇传》、《蝶》等一出出打着“中国制造”旗号的音乐剧,以前仆后继之势,直接而迅速地攻占了中国的演出市场。

然而,这无法掩盖中国音乐剧的困境。没有成熟的消费者市场,不具备国际视野的制作水准,无法复制国外的操作模式和运营机制,又欠缺高水平的剧目创作团队和专业的音乐剧演员队伍。这些障碍,使得中国本土音乐剧一次次走向低谷。

实际上,这是一个“心虚”的音乐剧时代。中国音乐剧圈中的每一个人都看到了这个时期的契机,然而他们也明白,所谓的“中国音乐剧的春天”,其实远没有到来。时间和市场很快会淘汰掉这中间的弱者,最终剩下来的强者,寥寥无几。

作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强者”,“音乐剧疯子”李盾,这个最早吃螃蟹的本土音乐剧制作人,以一系列的成绩证明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力量所在:《蝶》,150多场;《西施》,600场;《白蛇传》,900场无论何时,他总是能用极富于煽动性的言辞,将你一下子唬住。“中国音乐剧的时代到了!”早在2007年,东莞音乐剧节开幕的前一天晚上,李盾就发出过这样的声音。

“与其花上亿元引进一部戏,不如自己做几部原创。”时至今日,李盾依然认为,过多的引进会压抑原创的动力,只有本土的原创力量,才能使中国的音乐剧更有发展前景。“一个音乐剧不演到1000场甚至都不能算成功。”如今,李盾的理想,是打造中国音乐剧工业化制作的完整产业链,成立集舞台创作、演出、录制、后期制作等功能为一体的音乐剧产业基地。

而曾和李盾并肩作战、被认为是中国音乐剧原创制作队伍中最重要的音乐人三宝,如今也还在为音乐剧事业打拼。他的《三毛流浪记》刚刚结束了历时3个月、历经17个城市的第一轮全国巡演,开始筹备第二轮全国50场巡演的序幕。这位曾经写下过《暗香》、《不见不散》等流行歌曲的音乐人,十几年来一直执着的走在原创本土音乐剧制作的路上—即便做的是赔本生意。就以《三毛流浪记》为例,即便每场演出都满座,50场巡演下来,这出剧的制作费还无法回本。

支撑着三宝的,是对音乐剧的热爱。对于音乐剧,三宝笑称自己“连门都还没摸着”。至于中国音乐剧的市场和创作何时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循环,三宝给出了自己的猜测:“至少还要等50年!”

《妈妈咪呀!》的模式,是否真的最适合中国的音乐剧市场?时间将证明一切。

如今,《妈妈咪呀!》的成功,为音乐剧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另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全面引进原版音乐剧的弊端,在于国内演出公司与国外娱乐公司虽能达成有效合作,但在投资、管理、运营模式、剧本、主创人员上都是外方说了算,中方合资者所能提供的只有演出场地、工资低廉的演员,以及最为重要的—官方许可政策。这种合作模式,使得中方的角色非常被动。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很大的限制。

而《妈妈咪呀!》的中西合璧形式,则使得中方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版权合作,合作是前提,不是外国人说了算,必须遵循‘游戏规则’。”《妈妈咪呀!》中方制作人、亚洲联创总经理田元强调,在中外方的合作过程中,大至操作模式,小至舞美设计,都是中外双方创作人员讨论磨合之后得出的结论,并非外方的“一言堂”。

《妈妈咪呀!》在口碑和票房上的成功,让主办方亚洲联创尝到了甜头。接下来,被誉为“世界音乐剧之王”的音乐剧《猫》也已正式展开中文版的制作。说中文的猫,是否也能取得像《妈妈咪呀!》这样好的成绩,我们不得而知。但关于“中国音乐剧何时崛起”的讨论,至今仍在继续。

经过漫长的学步期,中国的音乐剧还是没有一个清晰的未来。值得欣喜的是,这只嗷嗷待哺的小兽尚未长大,就学会了横冲直撞的本事。或许只有在这样的跌跌撞撞中,它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路。我们期待着这么一天。假以时日,这只战斗中的小兽会自己会告诉你,它是会一直被困在笼中?还是会成为一只猛兽,称霸山野。

网络编辑: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