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智囊】风起民间 思想云涌
没有宽松、多元的言论环境,想要产生出色的人物、优秀的思想无非是痴人说梦而已。
对话语权的参与、享有自然会增强民间精英的主人翁意识。
没有宽松、多元的言论环境,想要产生出色的人物、优秀的思想无非是痴人说梦而已。
对话语权的参与、享有自然会增强民间精英的主人翁意识。
社会需求,领导层支持,这是软科学在中国之所以扎根的原因。而运用软科学思维工作的学者,基本在体制内以政策研究者的身份出现。这也是中国智库的早期形态。民间智库的创办者,基本上是官方智库的逃逸者,他们追求更自主的研究课题、更独立的研究环境。尽管目前真正独立的民间智库为数不多,但民间智库丰富了智库在中国的形态,给学者的学术独立,提供了一种选择。
精英不可能由管制规训产生,更不可能由批量生产产生。比照古今的经验,可以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没有宽松、多元的言论环境,想要产生出色的人物、优秀的思想无非是痴人说梦而已。说到底,政府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即便是不愿支持民间智库的存在,也要给他们相当的自由空间。不然,挟制太宽的话,这个国家思想的活力就丧失了。
回顾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民间思考的活跃。春秋晚期,子产不毁乡校,用的理由也是召公切谏厉王的老话。后汉魏晋,讲学、游学、清议之风大盛,一时间经师、将相多兴起于草野。至于前汉,孝武帝以帝王之尊首倡儒术,下诏于董仲舒,言必称“贤大夫何以教寡人”,于是平津侯、主父偃之辈久摈抑郁者风起影集,辏于王庭,于是收合英雄,岩穴无人。越过分裂时期,到了唐宋,政权借助科举来收罗人才,并且尊崇富贵的程度,都是后代所无法想望的。尤其是在宋明、晚清书院的普遍存在,讲学十分自由,精英也多由此产生。不过很多时候智库也会借助幕府一类的半官方组织存在,比如近代曾国藩的幕府,几乎包揽了整个中国的事务,而且大家也都知道,他所用的人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民间,即是所谓的生员、附生、拔贡、举人之类的边缘知识人。由此可见,历史上中国民间智库的存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起到了正面作用。
另外,对智库的担心正像对民主的批评一样,说是会造成意见的不统一、民众的分裂、效率的低下,其实这完全是讳疾忌医的说法。对话语权的参与、享有自然会增强民间精英的主人翁意识,而只要有了对政权、国家、民族的认同,政权的统治就已经成功了。
胡林翼说:”黎平虽褊小,未尝无千夫之杰,百夫之长古来成事败事之人,必在尘埃草野中,用之则为臣仆,弃之则为盗贼,其间不容发。”假如黄巢、洪秀全生在今天,还能有他们一呼百应的时势吗?但愿历史不会再给这样的人以机会,但愿我们不会再次陷入历史的循环之中。
林芝|天涯知名博主、民间思想者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