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智囊

无论是何时何地,知识分子都“好为人师”,这是他们性格上的特质;而无论是哪朝哪代,知识分子又都“好为国师”,这是他们理想上的诉求。从好为人师到好为国师,知识分子完成了身份上的转换,即从一个独立的智者,变成了一个组织体系里的智囊。

我生于湖南,上学也在湖湘,可谓耳濡目染“湖湘文化”。湖湘文化是中国哲学自有宋以降重要的一支,濂溪一脉下来,滋养了诸多湖湘士子,并在近世蔚为大观。

勿庸讳言,与西学相较,中国人的哲学思想重实务,即便也讲“格物致知”,但大抵还是讲求“经世致用”,其中又以湖湘文化尤甚。中国哲学的逻辑递进阶梯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是最终的理想归宿,兼济他人总是比独善其身要好得多。

正是这样的思维倾向,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多以做官、进入官僚体系为理想,崇尚“立功”(“三不朽”之一),倘若“立功”不成,那么“立言”、将平生所学“卖于帝王家”也不失为一条曲线救国的方式。出将入相是人生至境,退而求其次的“为帝王师”也不失为人生快事。综观整个中国古典知识分子的命运,这两种取向占据了绝大多数人的人生,而具体到湖湘士子,前者以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为模范,后者以杨度、王 运等人为代表。

无论是何时何地,知识分子都“好为人师”,这是他们性格上的特质;而无论是哪朝哪代,知识分子又都“好为国师”,这是他们理想上的诉求。从好为人师到好为国师,知识分子完成了身份上的转换,即从一个独立的智者,变成了一个组织体系里的智囊。这种智囊情结,曾经纠缠了无数的智士仁人,且不说苏秦、张仪等著名策士,凭一张嘴说天下,就是动不动就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大圣人孔丘,也是周游列国,希图将自己之才沽于帝王之家,使自己的政治理念能够通过官方的政治行动,变为影响世人的政治纲领。

由春秋战国时期发端的这种士人传统,事实上,到今天依然是涵养我们当代知识分子的重要资源。这种涵养,说不上是正面的,也说不上是负面的,从一个方面来说,这是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端口,正是他们的这种情怀、情结,使我们的知识精英能够参与历史的构建,推动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又常常使其中的一些人沦为权力的奴婢,使学术、思想的独立性荡然无存,使知识、才智在权贵的面前丧失了自身的高贵。

本期我们的特别策划是“智囊—权力场中的角色进退”。我们选取了“软科学”这一角度,来试图梳理“智囊”这一古老的角色在今天的位置。毫无疑问,我们看到了这种角色的传承,也看到了这种角色新的价值定位,看到了他们与行政体系的各种对称关系、平衡关系。我们希望,经由社会的演进,权力系统的谦卑会逐渐让智囊、以及由这些智囊形成的智库赢得尊重。

网络编辑: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