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宅居哲人:《纽约兄弟》
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的科里尔兄弟,在纽约市第五大道的豪宅中努力维持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生活。美国社会在此时期不断地洗牌发牌,造成各色人等也就在兄弟俩的生活中悉数登场,但是科里尔兄弟始终像伫立在时代风潮中静止的风标。
1947年3月,居住于纽约第五大道的科里尔兄弟,在他们的豪宅中先后孤单地死去。他们死前就因囤积垃圾成为当地名人,死后人们从豪宅中清理出170多吨垃圾。他们的生活成了一个谜。而他们的形象经过媒体的重重渲染,迅速地成为美国的世纪名人和小说、戏剧的原型。美国当代著名的犹太裔作家E·L·多克托罗便是其一。E·L·多克托罗精心改编了这对宅男兄弟的生活细节,写成这部简捷明快的小说。
我们先来说说E·L·多克托罗吧。这位被誉为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后现代小说家之一的作者,以扎实沉稳的文风著称,其叙事如夜间行车—故事的线索只有车前灯的灯光那么短,但故事却非常流畅地跑完了全程。在小说《纽约兄弟》中,兄弟互换了角色,霍默成了兰利的弟弟,他的失明被提前到少年时期,那时候父母都在世,兰利也身体健康、心胸开朗,前途无量。霍默的失明加深了兄弟之间的亲情。但此后兰利参加了一战,毒气损伤了他的肺。作为社会名流的父母也在他复员之前死于流感。兄弟俩从此避世隐居脱离世俗的裹挟,以特别的方式运转起来。
这本小说的篇幅不长,霍默是讲述者,兰利是行动的主导者。因此故事就像盲眼吟游诗人讲述伤残骑士的历险故事,当故事在一个期然而至的结局上戛然而止时,阅读也像结束一份简单而舒适的晚餐那样心满意足。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的科里尔兄弟,在纽约市第五大道的豪宅中努力维持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生活。美国社会在此时期不断地洗牌发牌,造成各色人等也就在兄弟俩的生活中悉数登场,分别挟带着时代的烙印和时代的偏见,但是科里尔兄弟始终像伫立在时代风潮中静止的风标,同时又由于与社会有强烈的相对运动,而更像处在一场流亡之中。这种强烈的时代性正是E·L·多克托罗一贯擅长的风格。
兰利·科里尔囤积旧轮胎、马车顶和X光机等等废品,把这些作为独立者的自助材料。在一个秩序井然的城市里,自然被看成疯子。如果他们住在非洲某部落,他们可能会收集化石、兽皮、牛角和象牙,而且他们会可能被当成博物学家,因为那些东西带着大自然的生命密码。兰利·科里尔的收集物也带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密码。这些收集物有一种东西比较特殊,那就是报纸。兰利·科里尔每天早上都要穿越几个街区收购新报纸,风雨无阻。
因此,这个普通人眼里的疯子实际一个倔强的哲人:既不交税也不还房贷,像野狗一样全城搜寻报纸,报纸在这里既是世俗文化的象征,也是科里尔兄弟观察和批判的窗口。兰利的伦理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犬儒主义:信仰自然和本能、反对文明和教化,并把这种信仰在个人生活中贯彻到底。就像乔伊斯·卡萝尔·欧茨所说,兰利是一个现代的第欧根尼。第欧根尼住在一个木桶里,有一次,亚历山大大帝去拜访并询问有什么能帮到他。他说:“请你不要遮住我的阳光。”兰利·科里尔不时地发表高见,拒绝世俗驯化,对世俗进行冷嘲热讽,语言犀利,姿态超凡脱俗—这就是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而且在这之后还带着感人的色彩,因为这个倔强的反讽者又是那么温柔地照料失明的兄弟。
当然,“第欧根尼”不会去囤积任何东西,其他流派的哲人也不会,兰利也只给出自己囤积报纸的理由,那就是要从报纸中搜集证据以验证“替代品理论”。所谓“替代品理论”,其实很老套,有点像“社会循环说”,或者“轮回说”。兰利将这理论说得过于具体,因而有点简陋和滑稽,以及故作神秘: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品都将被替代,而且现在的一切物品都是以前某物的替代品。而且“生活事件也在不断重复发生,同一件事会发生一次又一次,特别是基于人类智力的局限性”,因此他能通过收集到的报纸,最后创造出一张可以每天阅读,准确叙述每一天生活的报纸—一张“超级报纸”。
兰利·科里尔的“替代理论”最适合运用于他自己身上。他就是古希腊那些隐居避世哲人的替代者。而且他在现代的也有众多的替代者—不是其伦理哲学意义上的替代者,而是囤积和隐居行为的替代者—那就是我们的御宅族。他们囤积杂物的豪宅被替代成了电脑里的塞得满满的硬盘。不用比较这些杂物的体积和重量,只要比较收集它们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在聚集和打理上的疏懒态度。他们与现代御宅族之间的差别只是特定的细节。任何细节只是例子,科里尔兄弟的故事丰富、生动、引人入胜,是一个非常隽永的例子。小说里那些正常人的生活,与科里尔兄弟相对照,虽然目标明确仍命运难料。他们对科里尔兄弟的嘲弄和质疑让人感到极其乏力。恰如我们同代人,仍然在命运之河中顺流而下,前途惘然,这是更广泛的、更神秘的“世代更替”,是无可替代的“替代”。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