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的乌托邦——迷笛音乐节十周年视觉记

正如迷笛音乐节创办人张帆所说,“迷笛培养了一代人的耳朵。”迷笛的忠实粉丝是有别于传统青年的“新人类”,他们特立独行、崇尚自由,迷笛给予他们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放纵,一场关于青春岁月的乌托邦。

责任编辑:李楠 冯飞

2009年5月1日,镇江,迷笛音乐节现场。人群中一位狂躁的摇滚青年。

2012年,迷笛音乐节迎来它走向户外的第十个年头,并且在上海、北京、日照三地举办三场。十年历程,迷笛音乐节从扶持地下摇滚乐队演出逐渐过渡为顺应主流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被政府认为是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得到了认可及扶持。2012年迷笛音乐节的全年主题为“PM2.5”。

2010年5月2日,北京。新摇滚教父谢天笑即将登台,期待已久的摇滚迷们,点燃了焰火,现场一片火爆。

2010年5月4日,北京,迷笛音乐节上疯狂的摇滚女孩

我拍摄迷笛音乐节已经十年了。十年历程,我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另类青春。正如迷笛音乐节创办人张帆所说,“迷笛培养了一代人的耳朵。”不仅如此,迷笛的忠实粉丝是有别于传统青年的“新人类”,他们特立独行、崇尚自由,迷笛给予他们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放纵,一场关于青春岁月的乌托邦。

2012年4月29日,北京,迷笛音乐节现场。一位蒙面女摇滚迷站在人群的最前面等待演出的开始。

2007年5月4日,北京,一位摇滚迷身穿印有偶像切·格瓦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8)


回复

2015-12-14

挺好的

回复

2012-07-05

我喜欢这样的方式。我看到地上的垃圾杂物很不舒服。

回复

2012-07-04

耳朵里的乌托邦

shuyzy
回复

shuyzy

2012-07-03

耳朵里的乌托邦,只是不适合传统的我。@JuliGai

回复

2012-06-26

2004年第一次知道迷笛,那年的迷笛在雕塑公园,记得同学子元带着我乘公车沿着长安街一路站着到了的时候,花了老长时间,不明白干嘛遭这个罪。第一次那么集中地看到各种奇形怪状的人类,各种怪,男的女的都是,身上腿上带着“朋克钉”还敢玩POGO,不找死吗?可是第二年我却和子元一起做了迷笛的志愿者,那年的迷笛在海淀公园,交通头大得不便,忍了;第三年,那年的迷笛在迷笛学校,只是自报了个名目就领到了迷笛的记者证,校长张帆的谈吐中有一种温暖向上的正能量,一个带着电吉他等待演出开始的男孩目光坚定地说:“这是我们的集体狂欢,一年就盼这一回”。"借助西方文化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迷笛从模仿到自创品牌只用了十年时间",迷笛从10年前的另类文化发展成今天的消费文化,也许迷笛的草坪上少了那种翘首祈盼的心情,但一年又一年,POGO池里撞击的荷尔蒙、观众群中振臂高呼的呐喊,分明在告诉每一个和迷笛有关的人:坚持10年了,真TM牛逼!

lwtz
回复

lwtz

2012-06-26

单从外部去感觉,借助波普形式,西化当中嘈杂的一面是多么不可阻挡啊,进而想知道的是,他们当中崇拜格瓦拉与追求自由民主的各占怎样一种比例

回复

2012-06-26

迷笛是个好东西

回复

2012-06-24

耳朵里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