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战后东北接收交涉纪实(1)

关于1945年东北接收的最重要史料,张嘉璈的《东北接收交涉日记》的价值,大大地超过了一般的史料。我乃据该日记手稿本,正确地一一抄录出来,并加以点校与注释,刊行于世。

前言

东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简称东北,是中国固有领土之一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日本军国主义者所侵占,拥清政府最后皇帝溥仪建立“满洲国”傀儡政府。1937年,日军又策划卢沟桥事变,企图进一步分割中国,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日战争。1941年12月,日军偷袭太平洋美海军基地珍珠港,掀起了太平洋战争。于是中国的抗战便与太平洋战争结为一体,成为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一部分。

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代表聚集于华盛顿成立“联合国”,宣布对日、德、意等“轴心国”共同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自此便正式全面地展开。

1945年8月6日,美军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投下。接着,9日,苏联对日宣战。大批苏军分东、北、西三路同时开始进击久据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自8月9日至13日,苏日两军激战的结果,日军伤亡惨重,无力挽回败局。8月14日,日本政府正式照会中、美、英、苏四国政府,表示接受《波茨坦宣言》。

与此同时,中苏之间数度周折斡旋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也终于于8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其主要内容包括:苏联援助国民政府,并尊重中国在东北的领土主权及行政的独立。而且,这天斯大林元帅还声明:在日本投降后的三个月以内,苏军全部由东北撤退(旅、大两港除外)


作者:[日]伊原泽周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月15日(日本时间)中午,昭和天皇将《终战诏书》内容,通过广播告知全世界各国,并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告终。

中国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实始于东北问题的解决。故日本宣布投降后的8月3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向国防最高委员会(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于1939年2月7日成立)提出《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纲要》,并派熊式辉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主任,蒋经国为国民政府外交部驻东北特派员,张嘉璈(公权)为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

11月3日,国民政府宣布《接收东北布告》说:“今后建设百端,至为艰巨,凡我东北同胞……内则协助行营与各级政府推行政令,俾复员与建设工作,咸得计日程功,外则亲仁善邻,一本中苏友好条约之精神,与友邦人士推诚相见,互敬互助,以达成我两大国家平等道义之合作,复兴东北。”(见《国民政府公报》渝字No 898)

关于东北接收的最重要史料,除了中苏两国政府间往来的公文外,莫过于蒋经国及张嘉璈二人的日记。蒋的东北交涉日记,自1945年10月25日至11月14日(见《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七编),主要是偏重于外交、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交涉。记事简略,而且,为时只有三个星期。张的日记,自1945年8月23日至1946年4月30日,主要是东北的经济问题及产业的接收,写得非常仔细,而且,为时在半年以上。因此,张嘉璈的《东北接收交涉日记》的价值,大大地超过了一般的史料。

1980年,寓居美国的中国学人姚崧龄氏为编写张嘉璈的传记《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上、下两册,1982年由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将张的《东北接收交涉日记》,按照月日节录于该初稿上册503至735页内。被节录之原文词句,时有修正或删除之处。

1961年,张嘉璈应美国加州(California)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Stanford University)之聘,任该所高级研究员,从事现代中国经济及产业等研究,直至1974年为止。由于这种关系,故张将手中之《东北接收交涉日记》稿本赠送给该所,以供一般学人研究中国东北问题的参考。

由于张的《东北接收交涉日记》内容,不但涉及中国国内的国共和平谈判问题,而且还与美苏两国在中国东北的利害冲突有关,故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1989年,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Dr Ramon H Myers提出,与美国的Vassar College历史教授Dr Donald G Gillin及Gillin教授的研究员Ms Dolores Zen,共同合作将该日记全文译成英文,定名为Last Chance in Manchuria—The Diary of Chang Kia ngau,由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出版社出版。该英译本日记,只是把中文原件的大意译出来,以便于难读中文的人们参考使用。

我感到该日记的史料价值极大,有助于研究现在的中国东北问题,乃据该日记手稿本,正确地一一抄录出来,并加以点校与注释,委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刊行于世,使读者们都能看到第一手史料的真面目,以促使我们对近代东北问题的研究,更能向前推进一步。

在此,我要向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致以谢意,并感谢Dr Ramon H Myers及该所档案馆负责人Ms Carol A Leadenham的亲切协助,以及张氏家人对史料的贡献。

最后,有以下几点加以说明。

一、原文中,括号形式有()、〈〉两种。()为原文本来就有的括号,以示“附注”。〈〉为编者另加的括号,以示“说明”。

二、原文中,如“〈附件〉”,这“附件”并未与原文共存一处,故未能一并收录下来,仅选其重要者四件,抄录于后。

三、张嘉璈与苏联交涉时,蒋介石最为关心,时时指示张氏的书信计有十件,亦一并抄录刊印,以资参考。

四、另收专题论文两篇。

1 《从〈熊式辉日记〉看国民政府接收东北时“现场”的政治矛盾》(西村成雄)

2 《略述有关于东北的几个问题》(伊原泽周)

网络编辑:谢小跳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