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墓园随想

他总是能够抓住关键的人和事,每每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重视细节,但不为琐碎之事所绊。早年研究《红楼梦》是如此,中年以后研究禅宗思想,也是如此。做学问是如此,判断时局也能做到大致如此。这是一种与小聪明相对立的智慧。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周鑫

像很多生于乱世的人一样,胡适在辗转迁徙的一生中住过很多地方,但是能够称得上故居的,似乎只有安徽绩溪与台北南港的两处房屋了。安徽是我念大学时的母校所在地,那时虽然也知道胡适其人,却不知道他是安徽人。实际情况是,除了听说过他是个反动文人,后来去了台湾外,其余一无所知。等到对他以及相关的中国近代史有些了解,我早已离开安徽,所以绩溪上庄一直没有去。据说那里有马头墙、小青瓦和精美的木雕,是典型的徽州风格建筑。一个偶然的机会倒使我舍近求远,去了台北南港四分溪畔的“中央研究院”,顺便拜访了先生的故居。

故居已改为纪念馆。来到胡适纪念馆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藤蔓缠绕的木花架。木花架形成的走廊径直通向陈列室,右手边的才是真正的故居。据说这是一座占地150平方米左右的平式小洋房。平房倒是不假,但露在围墙上方的歇山顶造型和青绿色的山花板却表明了它的中式身份,而门左边的白墙和右边的白格子又使它具有现代建筑的特点。那天是星期一,纪念馆不开。于是我们只好在外面徜徉。

有一阵子,我站在故居的木门前,竭力想象室内的情形,想象午夜时分还坐在客厅沙发上的客人,想象熹微的晨光如何斜穿过青绿色的窗棂,洒在先生的书桌上。先生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仍挂念于学术研究。他很想写一部完整的中国思想史,但是长期超负荷运转的心脏已经无力支持他实现这一夙愿了。一位历经荣辱沉浮的哲人,在这里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四年旅程。时值六月,夏至将至而未至,下午四点半的太阳犹如醇醪,将屋前的草地渲染成一片熏人的黄绿色。草地的一角有一池塘,池塘里睡莲静浮,淡紫、粉红、玉白的花出落于水面上。先生是主张少谈些主义、多研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0)


回复

2012-08-26

按照人性标准说,胡适先生是楷模!

回复

2012-06-23

今年1月15日下午,我也去拜谒了微雨中的南港胡适墓,墓园氛围只一个“静”字。左近还有董作宾和吴大猷等人的墓相伴。对面中研院里的胡适纪念馆(故居)也没开放,留待下次吧。这给我再到台北的一个很充分的理由。

回复

2012-06-20

胡适虽然略有缺憾,但可谓人无完人,他仍是五四运动的伟大旗手,为开创中国新文化局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所提倡的民主与自由,无疑在当时的社会如“晴天霹雳”,唤醒了众多知识分子,其必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回复

2012-06-19

有缺点的胡适之仍然是稀有的,乃至独一无二的。他总是能够抓住关键的人和事,每每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重视细节,但不为琐碎之事所绊。 与小聪明相对立的智慧 少谈些主义,多研究问题

回复

2012-06-19

在腐败的爱新觉罗氏统治下提倡公民的觉醒民主的自治是对的,甚至在日本的奴役下提倡公民的觉醒民主的自治也不错,其实无论何时提倡民主都会应者云集。只是,没有当初那奋力的一击,中华民族也许早已不存在。文人胡适生逢乱世只能说是一种悲哀。

回复

2012-06-19

少谈些主义,多研究问题----胡适,以后去台湾也去他墓园去看看!

回复

2012-06-19

不了解胡适,但转发之~

回复

2012-06-19

他有着独立之思想,政治之主见。在学术思想,道德精神,以及自由主义的追求,都给人深刻印象。敬之!

回复

2012-06-19

SHI

回复

2012-06-18

shi

回复

2012-06-18

回来后读有关的追忆文字,才知道那是博士服,是为了纪念先生生平所得的36个名誉博士;又知道了铜像的来历,是已经停办了三十多年的中国公学的校友捐赠的。

回复

2012-06-18

在一个思想激烈冲撞、局势严酷复杂的时代,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拥有良好的大局观,才是胡适作为20世纪公共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地方。他不是那个时代最聪明的知识分子,却是那个时代最大气的知识分子。

回复

2012-06-18

读着读着就觉得鼻子发酸,只留下一声叹息

回复

2012-06-18

作者感情很丰富,在墓前想那么多。我在台湾十多日也没有去那里,台湾这是宝地

回复

2012-06-18

为什么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淡淡的哀伤呢?

回复

2012-06-18

某党会同意吗?

2012-06-16

晕,是范文不是范围。。。。细节决定成败,惭愧啊!

回复

2012-06-17

感觉作者对胡先生的了解还是颇深的,从他的学术思想,道德精神,到他的自由主义信仰,都给人深刻印象。还有一点值得夸奖的是本文的写作风格,移步换景,变幻的不仅仅是景色,还有胡先生的人生起落,以及引发的心境变迁,做到了很好的结合,可谓水乳交融。。。但仍有不同见解:作者说“他虽然推崇范仲淹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其实不能真正做到,进退失据时也会沉默,或者讲些有技巧的话。”结合一下当时的境况,一个文人能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主义和问题的分歧和论战)和自由信仰,不向自己所谓的敌人妥协,选择离开,算不算得上一种有力的抗争;第二,看到蒋某人要搞修宪连任总统,践踏宪政,他也是敢于站出来提出强烈反对的少数人,这也体现了他不愿“默而生”,这是我反对的第一点。第二,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提并论,基本上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可以将两者相提并论。文艺复兴主要不是复古,主要是借助经典古籍来反对他们的敌人(权贵们),而真正目的是发现并提倡人的价值,强调的是人性,这和新文化运动中引进的自由主义(强调人的权利)是一致的,所以两者是相见恨晚的邂逅。最后想一下,之后中国发展之路遇到的灾难几乎都与中国人的思想以及一些核心价值观(人的发现)没有普及有关。我想说,新文化运动做的好点,中国的路会好走很多。。。

回复

2012-06-17

感觉作者对胡先生的了解还是颇深的,从他的学术思想,道德精神,到他的自由主义信仰,都给人深刻印象。还有一点值得夸奖的是本文的写作风格,移步换景,变幻的不仅仅是景色,还有胡先生的人生起落,以及引发的心境变迁,做到了很好的结合,可谓水乳交融。。。但仍有不同见解:作者说“他虽然推崇范仲淹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其实不能真正做到,进退失据时也会沉默,或者讲些有技巧的话。”结合一下当时的境况,一个文人能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主义和问题的分歧和论战)和自由信仰,不向自己所谓的敌人妥协,选择离开,算不算得上一种有力的抗争;第二,看到蒋某人要搞修宪连任总统,践踏宪政,他也是敢于站出来提出强烈反对的少数人,这也体现了他不愿“默而生”,这是我反对的第一点。第二,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提并论,基本上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可以将两者相提并论。文艺复兴主要不是复古,主要是借助经典古籍来反对他们的敌人(权贵们),而真正目的是发现并提倡人的价值,强调的是人性,这和新文化运动中引进的自由主义(强调人的权利)是一致的,所以两者是相见恨晚的邂逅。最后想一下,之后中国发展之路遇到的灾难(文革等)几乎都与中国人的思想以及一些核心价值观(人的发现)没有普及有关。我想说,新文化运动做的好点,中国的路会好走很多。。。

回复

2012-06-16

晕,是范文不是范围。。。。细节决定成败,惭愧啊!

2012-06-16

这个文章写的很优美,可以放入中学课本做范围了。

回复

2012-06-16

这个文章写的很优美,可以放入中学课本做范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