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达莱的小说世界

谁是卡达莱?阿尔巴尼亚选择反修路线时,正是卡达莱创作的成名期。1963年,他就出版了蜚声欧洲的长篇小说《将军的亡灵》。作为阿国亲如兄弟的盟友,中国曾热烈地介绍过他,只是我们的介绍侧重于他的政治抒情诗。

责任编辑:刘小磊

阿尔巴尼亚,这个今天很多年轻人几乎没听说过的国家,在我们小时候却是“欧洲的一盏明灯”。它不大,只有两百多万人口,从地图上看像是一只耳朵,但在当时中国人心目中,却巍然耸立,响当当一条好汉,我们最亲最亲的兄弟。

但到了1970年代中期,那种亲如兄弟的感觉却不知不觉淡去了,直到有一天,两个国家公然闹翻。随后,中国进入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突然精彩起来,有比《地下游击队》更好看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有比“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更好听的“啊,朋友,再见”,更有“封闭的贫乏”不可比拟的“开放的丰饶”。我们有太多的向往,太多的忧虑,那个叫阿尔巴尼亚的国家还有消息吗?不知道,没注意!

卡达莱1936年生于阿尔巴尼亚南部的山城吉罗卡斯特,童年时代经历了法西斯意大利和纳粹德国的占领。二战结束后,他先在地拉那大学历史系读书,后赴莫斯科留学。他18岁开始写诗,27岁发表长诗《群山为何沉思》,接到总理霍查的电话,奠定了他在阿国首席诗人的地位。2005年获得首届英国布克国际文学奖。近来年,卡达莱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呼声很高。

阿国出了个卡达莱

但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中国读者一直甚少读到阿尔巴尼亚文学,后来再也看不见这个国家,似乎也顺理成章了。

但突然,“阿尔巴尼亚出了个卡达莱”,消息不胫而走。出版界行动起来了,先是重庆出版社出版了《破碎的四月》(孙淑慧译)、《亡军的将领》(郑恩波译)、《梦幻宫殿》(高兴译),花城出版社又在2012年初一下子推出了卡达莱的《石头城纪事》(李玉民译)、《错宴》(余中先译)和《谁带回了杜伦迪娜》(邹琰译)。

谁是卡达莱?其实中国读者应该与他最早相遇。阿国选择反修路线时,正是卡达莱创作的成名期。1963年,他就出版了蜚声欧洲的长篇小说《将军的亡灵》。作为阿国亲如兄弟的盟友,中国曾热烈地介绍过他,只是我们的介绍侧重于他的政治抒情诗。也就是说,在卡达莱名声如日中天时,作家的两个身份——发掘民族历史的小说家和诗人,只被汉语择其一。

卡达莱出生于1936年,18岁出版诗集,27岁发表长诗《群山为何沉思》(1963),接到总理霍查的电话,也奠定了他在阿国首席诗人的地位。此后,又以同样轰动的方式发表了长诗《山鹰在高高飞翔》(1966)、《六十年代》(1969),并成为劳动党中央委员。《山鹰》开首便写:“秋天的夜晚来了,/共产党员们向四处分散;/平原进入梦乡,/躺在山脚下边……”(郑恩波译)。中国读者若在贺敬之、郭小川的延长线上阅读卡达莱,应该大体不错。

但卡达莱的小说却是另一番模样。他的小说,几乎每一部都带给人们一个奇异的世界,我们根本无法在柳青、杨沫、梁斌或《卓娅与舒拉》的延长线上阅读,也无法报之以中国读者惯常的东欧作家想象。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虽因创作而遭遇过内部调查,但看起来并没有受到政治迫害,以致1991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