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瓶”难装“新酒”——国标超役十年,“酒”“瓶”行业恩怨难解
新啤酒瓶不合格20%,可回收旧瓶不合格70%,一份“超期服役”十年的国标导致啤酒瓶频发“爆瓶”伤人事件,消费者性命攸关之事却难奈两个行业的明争暗斗十余年。
责任编辑:何海宁 实习生 郑育杰 张路延
新啤酒瓶不合格20%,可回收旧瓶不合格70%,一份“超期服役”十年的国标导致啤酒瓶频发“爆瓶”伤人事件,消费者性命攸关之事却难奈两个行业的明争暗斗十余年。
旧啤酒瓶成“爆瓶”祸首
外出就餐的时候,是让服务员把啤酒打开了再拿上桌,还是拿上桌了再打开?在百威英博啤酒集团亚太区质量总监刘素玲看来,这是一个问题。
她的选择是前者,因为中国的啤酒瓶太容易爆了。2012年5月,河南漯河、重庆、江西上饶等地啤酒瓶炸伤消费者事件此起彼伏。
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年夏天,随着啤酒消费高峰来临,“爆瓶”新闻不断。一个更为极端的案例是,2009年4月,安徽淮南一农民曾因啤酒瓶爆炸划破颈部造成大出血,抢救无效殒命。
“我们国内的爆瓶应该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一位玻璃行业专家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曾参与起草我国啤酒瓶现行国家标准。
“爆瓶”事故率未有权威统计数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何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11年我国啤酒年销量是4899万千升,其中瓶装啤酒占到90%以上,年周转用瓶量可达600亿次以上。基数庞大,“爆瓶”事故率似乎“微乎其微”。
然而,另一组数字却让人揪心。2011年,国家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检验中心)对全国范围内的啤酒瓶产品质量实施国家监督抽查,共计58个企业的58组样品中,合格的47组,近二成的啤酒瓶不合格。此次抽查覆盖全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林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