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论】心不厌细:《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红

“舌尖”领人在味觉上向更细处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们曾有的静心、细心、耐心。曾经听一个老茶人说苦,口腔感受到的苦不是真的苦,真苦入心。借他这话来说“舌尖”,创作者们想说的,是入心的味道。

责任编辑:李宏宇 袁蕾 助理编辑 朱晓佳 实习生 陈浩民 周鑫

《舌尖上的中国》剧照。在很多人看来,“舌尖”满足的不仅是人们的食色之欲。 (剧组提供/图)

一部纪录片红成这样,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总导演陈晓卿,他反复在公开或私下场合表示,《舌尖上的中国》于他而言,只是一部正常而普通的纪录片而已,他不赞成关于该片的溢美之词。这在当下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专注本职工作。依我看,这也是“舌尖”的内在风格——实在。

但今天来说“舌尖”为什么这样红,还是要从文化角度说。这又分虚实两面。

虚的一面从梁启超说起。梁启超曾总结有清一代的学术思想,一言以蔽之曰考证,曰总结。如果把今天放回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7)


回复

2013-12-08

里面说的主要还是文化传承和人心传递,食物是这些内涵的载体。细粗都要传情才有吃头。

回复

2013-12-07

呀 还不错的哟

回复

2012-06-23

中国之所以在世界强国之林永远挺立,巍然不到,正是有这么一批细究万物之源,善于思考之人

回复

2012-06-20

同感!

2012-06-08

中国人太渴望入心的味道了。

回复

2012-06-20

中国人的感官之细与西方人的数理之细,貌似都是玩出来的,也都有玩物丧志的意味,中国人是玩摸内在飘游涌动的欲,玩的是欲之本身,西人玩的是欲之外放于物质世界的操控可能。中国人玩到极致就开始不务正业,西人玩到极致便抛却了上帝。呵呵…人都被玩麻木了,还求个啥细,吃饭的欲望最纯朴自然啊。最近最大的痛苦是,没有食欲。

回复

2012-06-18

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记住自己的文化,舌尖上的中国。抓住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实为我们年轻一代所学习、

回复

2012-06-17

那个纪录片之所以吸引人,除了食色性是人基本需求之外,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让人感觉它是在说大家身边的事,有一股熟悉和亲切的感觉,能够体会到家乡的味道。

回复

2012-06-15

品位的前提是既有钱又有闲呐

回复

2012-06-12

我最喜欢看农家做菜,食材朴实,烧的大气,有滋有味,自种自得,珍惜食物,敬畏土地

回复

2012-06-12

确实,在快餐社会中,什么都是快而粗,已经忘了静下心来细细做一道菜是什么滋味,也忘了一家人围在一块说说笑笑吃一顿饭是什么情形········舌尖上的中国 唤起了人们心中深藏的细,唤起了我们对美食的需求。

回复

2012-06-11

这才叫真正的纪录片,记录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中国,中国的文化..

回复

2012-06-11

“舌尖”领人在味觉上向更细处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们曾有的静心、细心、耐心。眼耳鼻舌身,色香声味触,每一项往细处探掘,都有太平洋一样广阔的境界,心不厌细,只看你能走多远。

siyushin
回复

siyushin

2012-06-10

真的有那么好吗?

回复

2012-06-10

昨天才看第一集自然地馈赠,真的好棒。每一种食物的制作过程都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和辛劳。看完后后我心里带来了极大的震撼,由此生出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

回复

2012-06-08

“物质世界越浑浊不堪,人就对心灵世界的清净越渴盼”~~

回复

2012-06-08

“舌尖”以其细,征服了平日里吞食牛饮的普通人。物质世界越浑浊不堪,人就对心灵世界的清净越渴盼,而吃之一项,由最物质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探掘,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在满足陈晓卿反对的那种大而无当的民族骄傲心理的同时,又能够满足很多人的食色之欲,不红说不过去。

回复

2012-06-08

中国人太渴望入心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