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力“喜马拉雅防线”
在无法更换的邻居中间,中印关系随着地缘政治变迁而消长。印度投入空前的精力在中国藏南布防,似乎要在构筑“喜马拉雅防线”的基础上,对中国展开陆海空全方位遏制。历史记忆、现实考量与缺乏互信,决定了2012年中印关系的实际走势。
责任编辑:姚忆江 实习生 傅晨琦 罗亦龙
2011年12月7日,印度陆军在“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一处村庄招募新兵,印度国防部计划在未来5年向中印边境地区增兵近10 万。 (东方IC/图)
编者按:
各国膨胀的民族主义思潮如一颗地雷,埋藏在中国周边,随时可能绊响引爆。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各不相同,菲律宾与中国在南中国海的强势博弈,折射出南沙问题的严峻(见本报2012年5月10日第11、12版);缅甸的“迷彩”民主和民族矛盾,令中国难以独善其身(见本报2012年5月24日11版)。
在无法更换的邻居中间,中印关系随着地缘政治变迁而消长。一如新德里的军事分析专家所言:“尽管中国不把印度当成威胁或是战略对手,但印度的想法可不一样。”
“两个古代邻居文明——印度和中国合作进步!”
硕大的标语牌竖立在一个尴尬的位置。这里是中国藏南,自1962年起被印度非法占领,后者将其命名为“阿鲁纳恰尔邦”。
历史和现实交错,争议从未停止。
现在,印度投入空前的精力在此布防——整修“实际控制线”前沿机场、修建边境战备公路、组建新的山地打击军、发展中远程弹道导弹,并布局印度洋,将触角伸入南海——似乎要在构筑“喜马拉雅防线”的基础上,对中国展开陆海空全方位遏制。
历史记忆、现实考量与缺乏互信,决定了2012年中印关系的实际走势。谁能为这场角力画上句号?
布局藏南
《印度斯坦时报》2012年5月28日称,印度希望在拉萨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
南海资源如此丰富尚且没能守住,藏南就可想而知了。政府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且算有成效,但社会阶层分化与官、富占用资源享有特权是不争的社会现实,政府的改革确实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但这部分人是谁?官商与利益团体,至于老百姓?与其说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收入不断增加,不如先看看全国各地的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