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白垩纪文学备忘录(1)

综观近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以发现它呈现出一种文学艺术水准滑坡的趋向。优秀作家越来越罕见,或许再也不会有同一个时代之内作家“群星灿烂”的局面出现,只有“病毒”和恶棍此起彼伏。

第一辑

文学的荣耀与遗憾

一、近2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艺术滑坡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的略萨,其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被译成了中文,当时读了没什么特殊的感觉,艺术冲击力似乎不够,叙事风格也好像不够鲜明。造成这种阅读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席卷全球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风暴”之中,略萨被胡安·鲁尔福、马尔克斯、聂鲁达、帕斯、博尔赫斯等人的艺术光芒遮盖得有点黯然失色。在拉丁美洲作家群中,我认为,略萨大致属于二流作家中较强的。这些年来,他多次出现在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名单中。原以为他获奖无望,没想到几十年后,他依然纠缠着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可见优秀作家越来越罕见,或许再也不会有同一个时代之内作家“群星灿烂”的局面出现,只有“病毒”和恶棍此起彼伏。综观近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以发现它呈现出一种文学艺术水准滑坡的趋向。

作者:张柠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20世纪90年代十年中,我们见到了帕斯(Octavio Paz,1914—1998,墨西哥诗人)、希尼(Seamus Heaney,1939—,爱尔兰诗人)、希姆博尔斯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波兰诗人)、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1930—,圣卢西亚诗人)、达里奥·福(Dario Fo,1926—,意大利剧作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