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子野心:汽车工业生死时速
这场危险的赛车越发扑朔迷离,跨国巨头们已经开始转身,汽车业界已经开始流传着对奇瑞吉利们的担忧......
专题寄语
长期关注中国的剑桥大学经济史教授彼得·诺兰有一个发现:从19世纪晚期的美国,到20世纪的日本与韩国,“后发”工业明星们都建立起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但中国没有。对于这个世界经济史上的反常现象,彼得·诺兰百思不得其解。
中国汽车工业的轨迹或许能解释这个现象。1986年,中国政府在迅速增长的汽车需求与技术落后产能不足的寒碜现实面前,迫不得已决定引进国外技术来发展本国工业,简单一句话来说,就是“市场换技术”。由此,长达20年的合资时代正式开始。
二十年南柯一梦,不仅品牌与技术几近空白,本土汽车公司连在合资企业中所剩无几的话语权也摇摇欲坠。圈内人早已明白:其实并不是“市场换技术”而是“市场换产品”。只有产品没有技术的企业怎么会有全球竞争力呢?
不过,本土汽车公司自我意识已经逐渐觉醒,它们开始有意识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以摆脱附庸者的地位。这实质上引发了一场中国汽车业的独立运动。
这场运动的官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