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比中国和西方的对话更重要——访牛津大学教授提莫西·艾什
提莫西·艾什是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以对中东欧现当代史的研究而蜚声学界。艾什教授最近主持了一项关于“言论规则辩论”的研究项目,并访问了北京。南方周末特约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对其进行了访谈。
责任编辑:刘小磊
提莫西·艾什(Timothy Garton Ash)是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以对中东欧现当代史的研究而蜚声学界,他还长期在《卫报》开设专栏,是西方世界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艾什教授最近主持了一项关于“言论规则辩论”的研究项目,并访问了北京。南方周末特约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对其进行了访谈。
——编者
“如果你不唱歌,谁会听你唱歌呢?”艾什说。他认为中国应当在气候变化等领域发出更多的声音,参与设定议程。
由于中国国内现在面临很多挑战,认为中国将于十年、二十年后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袖,这也是一种幼稚的预期。美国毕竟不是英国,英国只是一个岛国,而美国则是一个巨大的大陆帝国,拥有非凡的资源系统,即使它在衰落,也仍将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
关于言论规则辩论
刘瑜:艾什先生,欢迎到北京来。您能介绍一下此次北京之行的主要目的吗?
艾什:我目前在牛津大学的一个重要项目叫“言论规则辩论”,试图探讨在一个所有人都彼此成为邻居的世界里,什么是言论的全球性规范。现在全球有20亿人能够上网,还有20亿人拥有手机,我们必须探讨什么是言论的规范。说美国有宪法第一修正案,所有人都应该遵循那个标准,这是行不通的。为此我创办了一个有13种语言的网站(www.freespeechdebate.com),在这个网站上,我们起草了一系列言论表达的基本原则,然后我们邀请不同的人就这些原则进行辩论。今天世界上没有什么对话比中国和西方的对话更重要,这是我来中国的原因。
刘瑜:您谈到“言论的全球规范”,可能有人会问,存在一个全球性的言论规范吗?即使是在西方,比如美国和英国,言论自由的边界也未必一样,比如美国的电视节目屏蔽脏话,但英国却并不如此。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艾什:你的看法完全正确,不是所有人要以同样的方式行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区可能有不同的行事方式。但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紧密联系的“地球市”中——他们称之为“地球村”,但我更愿意称之为“地球市”,正如污染会跨越国界,金钱会跨越国界,信息和观念也会跨越国界,尤其是在互联网上。既然已经在交流,我们就需要探讨什么是言论的全球性原则。
在差异面前,大致可能有三种态度。一种是乔治·布什式的立场。这种看法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式自由资本主义已经胜利,西方有了对一切问题的答案,其他国家只需要买下这个药方就万事大吉了;一个相反的立场是亨廷顿式的立场,这种看法认为不同文明间有不可调和的冲突,它们只能是两条平行线,“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但对于一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这种立场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立场,所以我们起草了一系列言论表达的基本原则以供辩论。顺便说一句,我们的草案并不是“西方人的草案”,它的起草人包括中国人、印度人、中东人……所以它已经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产物。
刘瑜:我参观过您说的网站,上面的确列举了一系列言论表达的规则。但是我觉得,人们倾向于在原则上相互同意,不过涉及具体案例时,分歧立刻出现。几乎所有人原则上都同意“对话中应彼此尊重”,但现实中能做到这一点却很难,比如中国现在互联网上,很多对话充满了恶毒的人身攻击。如果原则上的相互同意,并不能解决具体事件上的分歧,这种原则上的探讨有何意义呢?
艾什:你说得很对,言论自由的边界应通过对一些具体事件的探讨来界定。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个案研究上,不确立一些基本原则,我们如何对个案做出判断?比如,明星的性生活这个话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方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