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与胡文辉先生书

“虽远在海外,对国朝中事难有肯切的看法,毕竟也耳闻如孔庆东教授那样的名人轶事。想国内有廉耻的读书人见到周辅成先生的故事,不免有蒹葭玉树之叹。”——赵越胜

责任编辑:刘小磊

胡文辉先生足下:

蒙友人赐寄大作《作为回忆文本的〈燃灯者〉》(《南方周末》2012.3.22),读毕感慨系之。不才去国多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但见国内新人辈出,文采熠熠,知中华文脉不绝,实可喜可贺。拙著蒙胡先生细读,指摘品识,发微审著,必得流惠。不才致谢在先,而后抒己见,望胡先生不以简陋弃之。

《望乡》中南洋女埋骨之朝向,不才实大谬不然。落笔前曾找来山崎朋子的著作与自述读,竟未发现此大错。足见不才梳理学问粗心大意,今后更当如履薄冰。谢胡先生教我。

胡先生以为拙著小有读者是“文化光环的效应”,与“时下文化心理有关”,我大致是赞成的。虽远在海外,对国朝中事难有肯切的看法,毕竟也耳闻如孔庆东教授那样的名人轶事。想国内有廉耻的读书人见到周辅成先生的故事,不免有蒹葭玉树之叹。此等情势连带拙著谬得夸赞,为不才始料不及。

胡先生着重指出“周辅成的形象夹杂了一点赵越胜的表情,这就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了”。胡先生引以为据的是周先生和我谈《望乡》时,引用了“陈寅恪的柳如是”和“萨特的丽茜”。胡先生以为这两部作品都公布于1980年代,所以周先生不可能知道,故不可能谈及,“可能只是出于赵后来的想象和铺衍”。愚以为胡先生错了。请容我辩证如下。

先谈柳如是。

1.陈寅恪先生撰写《钱柳因缘诗释证稿》(出版时更名为《柳如是别传》)始于1954年,三年后《光明日报》发表了专访报道。在此,我引陆键东先生所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sharon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


回复

2012-04-16

呵呵!看得太多了声嘶力竭的呵斥和咒骂,竟然以为就本该如此。不骂街的必然理亏,粗俗才显得气壮理直。文雅一点的也不能失缺了尖酸刻薄,讥讽更是断不可少。久而久之,也就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了。看了越胜你的文章后才又猛然想起来,文章依然还是可以这样写的,学问还是可以这样做的。不然,若干年后儿孙们又如何能看到这个特殊年代和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字呢。文化可以有断层,但那毕竟只能是区域或是阶性的。指望你别太吝啬,委屈自己一下,多闪露出一丝光亮。也好让今后的儿孙们多一个选择,少几分无奈。

回复

2012-04-13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