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公民,再做儒者——一位台湾教授的“公民儒学”与社会实践

在21世纪民主宪政的年代,不必再用三纲作为儒学发展的基本结构。如果还是这样带有专制意味地恢复儒学,它也可能带来新的灾难。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陈文嘉

(向春/图)

在21世纪民主宪政的年代,不必再用三纲作为儒学发展的基本结构。如果还是这样带有专制意味地恢复儒学,它也可能带来新的灾难。

“公民儒学”是我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在公民社会年代继续发展的儒学。时代变化了,儒学也要与时俱进。可以简单地把“公民”和“君子”两个概念做对比。儒家强调成为“君子”,而我讲,现代社会必须先成为“公民”然后再谈成为“君子”。什么叫“公民”?从伦理角度讲,最基本的你应该先做到,你想着权利时,应该记着义务,先做好公民,再谈君子修养,才是真君子。在公民社会的年代,“君子”应有新诠释,但公民是最基本的。

台湾有个事情做得不错,就是“统一发票”。买什么东西都要求给发票,起码要有收据,才不能逃税。这是新的公民概念。我捐款一定要收据,并不是计较,而是功德,捐款有了发票,款价就清清楚楚。养成这个习惯,就是“公民意识”。

当代社会培育“公民意识”非常重要

来深圳,我看到有个标语非常好,叫做“有红灯的约束,才有绿灯的自由”,很有“公民意识”。谈“公民儒学”,最重要的就是“公民”放在儒学前面谈。君子儒学强调内在的自我完善,公民也并不是不注重内在自我完善,而是人的自我完善要放在社会场域,放在天地里面。道家说,天地有道,人间就有德了,天地无道,人间就很难有德。社会整个公民意识够了,公民自然而然就会做好。

比如,各位坐在这里,很守秩序,不需要人管理。因为整个场域的设计,你来到这里后就有舒适感。不需要内在自我反省该当如何。

从广州坐火车过来,跟我20年前坐火车的经验完全不一样,国民素质明显提高了。火车上大家彬彬有礼,有人要把行李放在行李架上,旁边人会热心帮忙。这很清楚地印证了一句俗话,叫“习与性成”。国民性可高尚也可低劣,公民意识有个慢慢提升的过程。公民意识提升后,各种制度、各种结构的综合作用下,人也会发生变化。

深圳闯红灯的人很少,我问,闯一次红灯罚多少钱?500元。现在酒醉驾车的也很少有了。为什么?因为必须关起来,很厉害。严法酷刑就好吗?不完全是,法律是限制和约束,但光限制不行。在“法”之前就是“规范”,这个规范叫“礼”,“礼”再往前就是一种法则,叫“义”,“义”再往前有一种真实的关怀叫做“仁”,“仁”再往前就是“德”,“德”就是本性,再往前,就是“道”了。这就叫有道、有德、有仁、有义、有礼、有法。“道”为“根源”,“德”为“本性”、“仁”为“感通”(意即一方的行为感动对方,从而导致相应的反应)、“义”为“法则”、“礼”为“规范”、“法”为“限制”、“刑”就是“强迫”。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年,辛亥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我们告别了“帝皇专制”,进到了“民主宪政”的年代。毕竟过了100年,我们正朝民主宪政的大路上继续前进,而民主宪政必须要有非常丰厚的公民社会做底子。

不是大多数人决定就叫民主,民主是有高瞻远瞩的知识分子提出理念,经由文化教养的历程,让人们了解到这个理念是什么。把理念拿出来,看大多数老百姓是否同意这个理念。如果没有经过民主文化的教养历程就谈民主,多数决就容易变成民粹。

民主除了服从多数,还要尊重少数。儒学有非常可贵的东西,把它放在公民社会里实践,我认为非常好。在帝皇专制的年代,在父权高压、男性中心的年代,在一个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年代,儒学会隐含一些问题。在21世纪民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7)


回复

2014-06-04

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回复

2012-12-08

如何做一个“现代人”?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如何汲取、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何从小事入手培养公民意识和行为习惯?读罢此文,受益匪浅!感谢林安梧教授!

回复

2012-11-16

有思想的文章,不愧为台湾大师。

回复

2012-06-26

突然间想起一个问题,人性本是善还是恶?若人性本是善,则通过树立公民意识进而可建立一个文明理想国家;若人性本是恶,则只有通过刚柔并济才行。

回复

2012-04-12

公民就象消费者,政府部门是服务部门,前提是服务部门要引入竞争机制,淘汰机制,责任机制。消费者意识要觉醒,要行动,才能推动政府部门运作。

回复

2012-04-12

公民意识其实说白了就是要勇于参与进去,不要冷漠麻木,对乱作为一切违纪违法能够提出建议设的意见。公民意识提高了,才能推动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中国目前缺的就这是点,大家对乱作为不作为熟视无睹,觉得理之所然,冷漠麻木,所以环境难以改变

回复

2012-04-12

:“忍受不合理的措施”、“忍受不合理的痛苦”,这违反了作为一个公民应享受的权利。公民也应尽义务,否则在德行上就是“恶”。去停车场,你要发票,管理员跟你说发票器坏了。一定要追问为什么坏了。你不能就此了事,这也是我另外的经验。我对管这些小事分外有兴趣。我管来管去,发觉有些事很麻烦,但提出来一定有用,你给他一点压力对他也是好的。 其实有很多很好的官员,当他们的公民意识苏醒时,官员就会慢慢融入到整个公民世界,公民的天地中将展现他的风姿。如果没有公民意识,他可能就会被老旧的官僚压在底层。 不要对恶行忍让忍受,忍让忍受只会让恶行越来越泛滥。

回复

2012-04-12

我要发票了,经营者纳税了,可纳的税哪里去了呢?我还有必要要发票吗??

回复

2012-04-12

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形成人人都行动起来的氛围就好了,可惜很难!这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

回复

2012-04-12

呵呵,顺奎兄也在看哈

2012-04-08

写到很好啊

回复

2012-04-12

有所约束,有所自由

回复

2012-04-11

“有红灯的约束,才有绿灯的自由” 这在北方大多数城市是绝对做不到的,因为北方绝大多数城市的信号灯极为脑残,把过街行人和转弯车辆同时置于一个绿灯下,行人即使等过了红灯,绿灯要过街时也还是要先让转弯车辆先过去,根本就没有自由!哈尔滨公安局给出的答案是“车让人,让出文明,人让车,让出安全”的标语。意思是我不管了,你们互相让去吧,实际上就是谁也不让谁,乱七八糟。我去年去杭州,印象最深刻的是,即使没有交通灯,杭州的路上也都用白色油漆喷着“车让人”,这三字体现了杭州的文明与和谐,一个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谦让的社会,才是真正和谐的社会。扩大到整个社会面也是一样,弱势群体即使在忍过了红灯的约束之后,也根本就没有绿灯的自由,这样的社会,和谐个P!

回复

2012-04-11

先做公民再做儒者的提法确实不错,折中一下

回复

2012-04-11

林教授的观点是符合时代潮流和中国的国情的。建立在公民意识基础之上的儒家思想才有摒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当下所用的可能。我们不仅要看到中国实然的状况,更要向着应然的方向去做。国人不能失去理想。一个有着理想虽然穷困潦倒的人也是可贵可敬的!

Moruel_
回复

Moruel_

2012-04-11

在人治超越法制的国度,你何谈公民?

回复

2012-04-11

在一个大政府小社会的国家里, 公民社会的发展是会很受限制的。公民的义务权利,很多是被政府执行的, 替代的。。。。现在需要全社会参与讨论: 1)什莫是公民社会? 2)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3)公民社会与政府的关系是什莫? 4)如何才能把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大政府小社会历史的国家建立成一个公民社会?

回复

2012-04-11

在一个非公民社会里,官的腐败和民粹主义是一件事的两头。建立了公民社会, 提高了公民意识,疏通了法律通道,腐败和民粹都会被消弱。

回复

2012-04-10

当代人还得努力

回复

2012-04-10

颇有些新意,拜读。我以为还是没有脱离“性善论”儒学思维影响,将公民引入儒学中,使儒的教义焕发时代的光彩固然可嘉,但是,可知道公民与之应对的是法治与理性?在法治、理性、公民尚不成形的中国,尤为重要的是要确立对权力进行束约的意识,现代儒学更应强化有关权力的操守和道德,当然公民也是一方面。在这方面,对权力神化的剥离是重点,它怎么来怎么去,本来面目是什么等等都应当得到还原。这也是儒学自身去奴化的关键,否则,在根本上将失却进步的意义。

回复

2012-0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