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20120329)

我们也不排除“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温,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但无论如何,恶搞也是一种个性解读、另类表达,不妨对这种网络文化宽容处之。

责任编辑:陈斌 实习生 张彬

N0.1 恶搞杜甫,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

《中国青年报》 2012年3月27日 汤嘉琛

原文摘编)最近,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因为有人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引发了主题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经网友再创作后,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俨然无所不能。

杜甫是河南巩县籍名人,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称:“恶搞杜甫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今年又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正大事筹办的成都杜甫草堂对恶搞也不高兴。不过,从网络文化角度看,大可不必对此反应过敏。

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是年轻网友以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一种网络风尚。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他们建构网络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也是他们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一种文化仪式。单就最近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来说,我们或许无需做太多高深分析。它只是偶然出现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的、寻求快感和参与感的一场网络狂欢。

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网络恶搞相比,“杜甫很忙”最突出的,是它充分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一方面,如今的微博俨然就是一个集聚了数亿围观者的广场,分享资讯、寻找娱乐是这个广场的主流话语之一,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另一方面,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恶搞参与者实质上推动了一场关于智力、技艺、幽默感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7)


回复

2012-04-03

上学的时候,无聊的时候就喜欢涂涂画画书本的插图,很少有人会特意针对某个人涂画,一件小事,通过网络的传播,就被放大成大问题了,悲剧

回复

2012-04-02

“杜甫很忙”----微博这个开放平台给普通人才能的发挥提供了平台和空间,以往需要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才能获得的表达权现在变为廉价易行,这是一种进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那些斥责此事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的人大可不必如临大敌,如丧考妣。用历史的眼光看看,以李白杜甫等为代表的新体诗打破隋唐骈体文的藩篱,也许在旧文人的眼里也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所谓文人大可不必庸人自扰,即便是你们的话语权被下放了也没有必要对潮流的进步进行诋毁和攻击。。。。。

回复

2012-03-31

意图用学术的角度解读这种网络恶搞,你永远也猜不透他们想干什么。

回复

2012-03-30

呵呵,,,,,,

回复

2012-03-30

事务繁忙的杜甫背后,是我们对压抑,无趣,庸俗人生的控诉,我们从解构中国传统中得到满足,结束之后却依旧落寞,杜甫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繁忙的古人。。。

回复

2012-03-30

事务繁忙的杜甫背后,是我们对压抑,无趣,庸俗人生的控诉,我们从解构中国传统中得到满足,结束之后却依旧落寞,杜甫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繁忙的古人。。。

2012-03-30

最近杜甫很忙!在这忙的背后是什么呢? 邝海炎先生在2012年3月29日的《晶报》专栏中将这一场恶搞杜甫的运动与西方上世纪60年代的“文化领导权”运动进行对比分析。不得不说邝海炎先生高抬这场“杜甫很忙”的运动了! 西方上世纪60年代的“反叛一代”的文化领导权运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运动。正如邝海炎先生在文中所说,这场文化运动是“由文化明星带领大众自觉推动的”,其“反抗的是传统宗教—道德法权的支配”。这场运动有上层的美学营养和下层的道德基础。究其根本,这场文化领导权运动是与中产阶级的壮大和民主化运动相关联的,带有明确的价值理念和反叛方向,其带来的是西方文化的大众化、去贵族化、自由主义理念和普世价值的拓展。它在“抹平价值”的同时带来了新价值。 而反观我们这场“杜甫很忙”的运动,起初或许如网友所说,只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在政治化枯躁的语文课上的涂鸦”,然而进入网络后,这种“涂鸦”就没有那么单纯了。看看杜甫被涂鸦后的形象——各种奴、各种女、抱狙、骑摩……无不可以看到人们苦闷、媚俗、狂欢的影子,这影子或许是现实中人们的真实写照,或许是大众梦幻中的狂欢炫影。在这里,是杜甫或者是谁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儿可以容许自己乃至更多人宣泄、狂欢,而选择杜甫的好处在于他的神圣庄重可以让这种宣泄、狂欢的快感达到最大化。这不是一场文化领导权运动,而只是一场单纯的庸俗的文化噱头和文化恶搞。与其相关联的只是现实中的“奴”遍地和苦闷、狂欢的迷醉情绪的泛滥,其中没什么价值可言,也抹不平什么价值。几天过后,新鲜感和快感消失,他们就会把杜甫抛弃,转头寻找新的宣泄、狂欢对象。 所以不要给“杜甫很忙”戴一顶“文化领导权”的高帽,它戴不起!

回复

2012-03-30

最近杜甫很忙!在这忙的背后是什么呢? 邝海炎先生在2012年3月29日的《晶报》专栏中将这一场恶搞杜甫的运动与西方上世纪60年代的“文化领导权”运动进行对比分析。不得不说邝海炎先生高抬这场“杜甫很忙”的运动了! 西方上世纪60年代的“反叛一代”的文化领导权运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运动。正如邝海炎先生在文中所说,这场文化运动是“由文化明星带领大众自觉推动的”,其“反抗的是传统宗教—道德法权的支配”。这场运动有上层的美学营养和下层的道德基础。究其根本,这场文化领导权运动是与中产阶级的壮大和民主化运动相关联的,带有明确的价值理念和反叛方向,其带来的是西方文化的大众化、去贵族化、自由主义理念和普世价值的拓展。它在“抹平价值”的同时带来了新价值。 而反观我们这场“杜甫很忙”的运动,起初或许如网友所说,只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在政治化枯躁的语文课上的涂鸦”,然而进入网络后,这种“涂鸦”就没有那么单纯了。看看杜甫被涂鸦后的形象——各种奴、各种女、抱狙、骑摩……无不可以看到人们苦闷、媚俗、狂欢的影子,这影子或许是现实中人们的真实写照,或许是大众梦幻中的狂欢炫影。在这里,是杜甫或者是谁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儿可以容许自己乃至更多人宣泄、狂欢,而选择杜甫的好处在于他的神圣庄重可以让这种宣泄、狂欢的快感达到最大化。这不是一场文化领导权运动,而只是一场单纯的庸俗的文化噱头和文化恶搞。与其相关联的只是现实中的“奴”遍地和苦闷、狂欢的迷醉情绪的泛滥,其中没什么价值可言,也抹不平什么价值。几天过后,新鲜感和快感消失,他们就会把杜甫抛弃,转头寻找新的宣泄、狂欢对象。 所以不要给“杜甫很忙”戴一顶“文化领导权”的高帽,它戴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