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20120329)

我们也不排除“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温,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但无论如何,恶搞也是一种个性解读、另类表达,不妨对这种网络文化宽容处之。

责任编辑:陈斌 实习生 张彬

N0.1 恶搞杜甫,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

《中国青年报》 2012年3月27日 汤嘉琛

原文摘编)最近,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因为有人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引发了主题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经网友再创作后,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俨然无所不能。

杜甫是河南巩县籍名人,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称:“恶搞杜甫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今年又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正大事筹办的成都杜甫草堂对恶搞也不高兴。不过,从网络文化角度看,大可不必对此反应过敏。

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是年轻网友以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一种网络风尚。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他们建构网络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也是他们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一种文化仪式。单就最近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来说,我们或许无需做太多高深分析。它只是偶然出现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的、寻求快感和参与感的一场网络狂欢。

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网络恶搞相比,“杜甫很忙”最突出的,是它充分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一方面,如今的微博俨然就是一个集聚了数亿围观者的广场,分享资讯、寻找娱乐是这个广场的主流话语之一,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另一方面,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恶搞参与者实质上推动了一场关于智力、技艺、幽默感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