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千古寸心鱼与熊
如今鱼已非常普及,而熊掌则更为稀少,人们又在辩论“子非熊,安知熊之痛与不痛”的新问题。这里的实质,就是理解。人与非人、人与他人之间,都需要理解;而理解的最好方式,就是从对方的立场思考。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王森
人与非人、人与他人之间,都需要理解;而理解的最好方式,就是从对方的立场思考
很多年前,孟子生活的时候,鱼和熊掌皆是稀少的美味,他老人家甚感难以抉择。那时没有动物保护组织,但人们并不竭泽而渔,所以庄子和惠施还能观鱼于濠梁之上,并提出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与不乐”的千古命题。如今鱼已非常普及,而熊掌则更为稀少,人们又在辩论“子非熊,安知熊之痛与不痛”的新问题。对象换了,主题依旧。
这里的实质,就是理解。庄子确定,他知道从容出游的鱼是快乐的。惠施却以为,人非鱼,恐怕不能知鱼。孟子所谓“恻隐之心”,禽兽是否皆有,我不敢说,至少“人皆有之”。而其主体和对象,似既有人与他人,也包括人与非人。换句话说,人禽之别,或就在于人的恻隐之心也广及非人。
很多年后,英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