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明(10)
我或多或少都是在随意地使用“西方”和“东方”这样的词,但是“西方文明”究竟指什么,到底在哪里?“西方”似乎远远不是一个地理范畴,它是一套标准、行为和机制,彼此的界限极为模糊。
截至目前,我或多或少都是在随意地使用“西方”和“东方”这样的词。问题是,我所说的“西方文明”究竟指什么,或到底在哪里呢?战后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白种新教徒男性,在某种意义上本能地将西方(也称为“自由世界”)的范围限制于相对狭窄的走廊——(毫无疑问)起始于伦敦,经来克星敦、马萨诸塞,又(可能)从斯特拉斯堡到旧金山。1945年,从战场上开始,西方的第一语言便是英语,其次是结结巴巴咳出来的法语。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欧洲融合成功完成后,西方俱乐部的规模日益扩大。低地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斯堪的纳维亚和西班牙都属于西方,而由于我们持续地享受着古希腊哲学带给我们的恩泽,再加上近期希腊从欧盟欠下的更多的债务,希腊当然也属于西方的一员,尽管希腊后来才皈依东正教。
作者:[英]尼尔·弗格森 译者:曾贤明 唐颖华 出版:中信出版社
如果西方不仅覆盖伯罗奔尼撒半岛北部,而且包括北非和安纳托利亚的地中海南部和北部,又是什么情形呢?如果还包括人类首个文明发源地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呢?与北美一样同被欧洲人所殖民,又在地理上与之同属一个半球的南美,也是西方的一部分吗?那俄国呢?生活在欧洲部分的俄国人是西方人,而乌拉尔山之东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东方吗?在整个“冷战”期间,苏联及其卫星国被称为“东方集团”。可以肯定,说苏联与美利坚合众国一样同属西方文明的产物,是有其理由的。苏联的核心意识形态与国家主义、反奴隶制和妇女投票权思想,大致上同样起源于维多利亚时代,是在大英图书馆的圆形阅览室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而且,从其地理范围上看,苏联也正好与美洲殖民地一样,同是欧洲扩张和殖民主义的产物。中亚的情形与南美一样,欧洲人统治着非欧洲人。从这个意义上说,1991年发生的事件,不过是最后一个欧洲帝国的解体罢了。然而,塞缪尔·亨廷顿就西方文明给出的最新、最有影响力的定义,不仅将俄国排除在外,保留东正教的宗教传统的所有国家也都被通通排除。亨廷顿言及的西方,仅包括西欧和中欧(不包括信奉东正教的东欧)、北美(不包括墨西哥)、澳大拉西亚。希腊、以色列、罗马尼亚和乌克兰不包括在内,加勒比群岛也被排除,尽管事实上有很多岛的生活与佛罗里达一样西化。
那么,“西方”的含义就远远不是一个地理范畴了。它是一套标准、行为和机制,彼此的界限极为模糊。此中的含义是值得深思的。如果亚洲社会效仿日本明治时期的做法,或效仿如今亚洲其他各国似乎都在实践的做法,热情地接受西方穿着和从商的规范,那么亚洲社会事实上也有可能属于西方俱乐部吗?曾经很时髦的一种观点坚持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西方核心和外围之间强加了一种永久存在的劳动分工。但是,如果整个世界最终以西化收场,至少在表面和生活方式方面如此,情形又如何呢?抑或,正如亨廷顿提出的著名观点那样,其他的文明或许更有活力,尤其是华夏文明(指大中华)和伊斯兰文明?他们采用西方运营模式,其西化程度究竟怎样我接下来探讨。
关于西方文明的另一个困惑是,四分五裂似乎是其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2000年来临之初,很多美国评论人因为“逐渐变宽的大西洋”——“冷战”时期将美国和西欧同盟团结在一起的共同价值观正日益破裂——而牢骚满腹。在亨利·基辛格担任美国国务卿时,当美国政治家希望与欧洲对话时,他该给谁打电话的问题如果比以前更明确了的话,那么,如今谁代表西方文明拿起话筒沟通的问题则更难回答了。然而,美国和“老欧洲“之间目前的裂痕,与过去它们在宗教、意识形态,甚至在文明本身的意义上的鸿沟相比,其程度还较轻,关系还算和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声称自己是为更高层次的文化而战,是为了抗击俗气的、强调物质主义的英法文明(文化与文明的区分是由包括托马斯·曼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内的学者所作出的)。但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焚烧鲁汶大学图书馆并即刻处死比利时平民的做法,是难以调和这两种文明的。而英国宣传者反过来将德国人贬为为文明社会所不容的“野蛮人”,并将这场战争称为获取自由奖章的“捍卫文明的大战”。如今,我们对“西方”整体文明的探讨,比在1918年时探讨来得更有意义吗?
最后,值得我们记住的是,西方文明此前已式微并没落过一次。欧洲、北美和近东地区各处所留存的罗马遗迹,就能充分地说明这一点。西方的第一个版本——西方文明1.0——在所谓的“新月沃地”(从尼罗河峡谷一直延伸到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汇处)诞生,在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帝国时达到鼎盛。我们当今文明的关键要素——不仅涉及民主政体,还包括体育竞技、算术、民法、几何学、古典建筑风格,以及现代英语中比例极大的单词——都起源于古老的西方。在其鼎盛时期,罗马帝国体制的完善程度之高,令人称奇。谷物、制造品和钱币在从英国北方直到尼罗河上游地区的经济范围内流通,学术研究欣欣向荣,有颁布的法律,有医学,甚至还有如同罗马图拉真广场的购物商场。但是,这个版本的西方文明逐渐衰落,并在公元5世纪时因为蛮族的入侵和内部的分裂,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衰亡了。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庞大的帝国大都市罗马塌毁没落了,引水渠道已破败不堪,五光十色的市场被遗弃。如果没有拜占庭图书馆的支撑,没有爱尔兰的僧侣,没有罗马天主教堂的主教和神甫——也不应忘记阿拔斯·哈里发所起的作用,古典西方学识将会丧失殆尽;如果没有他们的维护和指引,西方文明将不会在推动文艺复兴的意大利重新焕发生机。
西方文明2.0即将面临的命运是式微和衰亡吗?从人口学的角度看,西方社会的人口长期来都只占世界总人口的少部分,如今,其人口规模显然在减少。美国和欧洲经济体曾经傲视全球,现在,它们真的面临着被中国在20年甚至10年内超越的风险,而巴西和印度与中国的距离也不会太远。在从伊拉克到阿富汗的大中东地区,西方“硬实力”似乎在苦苦地勉强支撑,情形正如就自由市场经济政策达成的“华盛顿共识”逐渐瓦解一般。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也似乎表明,强调实施以债务拉动零售的疗法的消费社会,其核心思想存在着根本缺陷。曾经似乎是西方事业关键的以勤俭节约为特色的新教伦理,全都消失了。同时,面对新世纪即将到来的环境大灾难,西方精英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
而且,西方文明似乎也对自身失去了信心。从1963年斯坦福大学开始,不断有知名大学停止为大学在校生开设经典的“西方文明”历史课程。中学也一样,西方崛起的宏大历史也逐渐遭遇冷落。“得益于”教育学者以“新历史”之名提升“历史技能”而非灌输知识的狂热,再加上教学大纲改革流程所造成的预期之外的后果,太多的英国中学生中学毕业时,竟然只知道一些毫无关联的西方历史片段:亨利八世和希特勒,还了解一点儿有关小马丁·路德金的历史。针对一所知名英国大学历史系一年级学生展开的调查表明,只有34%的学生知道(西班牙)无敌舰队进攻英国时,英国君主是谁;只有31%的人知道布尔战争的地点;只有16%的人知道指挥滑铁卢战役的英军指挥官是谁(认为是尼尔森而非威灵顿的人数比例比知道的多一倍);而且,只有11%的人能说出19世纪的任何一个英国首相的名字。在对11~18岁的英国少年所进行的类似调查中,17%的人认为克伦威尔参加了黑斯廷斯战役,有25%的人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哪个世纪搞错了。此外,在说英语的世界,认为他们该学习的是其他而非自己的文化的人大有人在。1977年随航海家宇宙飞行器被送往外太空的音乐样本,特别录制了27支音乐,其中仅10首出自西方作曲家之手,其中,不仅包括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还有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查克·贝里和盲人威利·约翰逊。大英博物馆馆长于2010年主持了“从100件物品中”看世界历史的节目,那100件物品中仅有30多件是西方文明的产物。
然而,自1500年以后,世界其他地方都在逐渐为西方所征服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有哪种版本的世界文明史对此轻描淡写,那就是偏离靶心了,因为这部分内容是最需要阐释的。直截了当地说,在基督降临后的第二个千年的后半叶,西方的崛起是极为突出的历史现象。这是构成现代历史核心的历史。或许,这是史学家得着手解决的最为复杂的难题。而且,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才去解决这个难题。因为唯有找到西方主导全球背后的真实原因,我们才有可能较为准确地预测我们所面临的日益迫近的式微和衰亡的危险。
网络编辑: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