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于见】俗套,你不厌烦吗?

1974年,罗兰•巴特访问中国,此行很不好玩,一切都依据单一的主题安排好了,设计好的参观路线。38年过去了,罗兰•巴特经验过的这种俗套文化逐渐式微,但是并没有得到彻底清算,而在某些方面继续毒害着中国生活……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陈文嘉

俗套、说教,今天还或多或少地毒害着我们

1974年4月11日到5月4日,罗兰·巴特作为法国《原样》杂志代表团的成员之一来到中国,访问了三个星期。此行是官方接待,客人自费。法国媒体以为罗兰·巴特将滔滔不绝,没想到他寡言少语,对中国的感想只有些片段、短句、单词、日期、数据,几乎没有细节。“所有这些记录,大概都将证明我在这个国家是失败的。实际上,我找不到任何东西可记,可列举、可划分。”“我完全没有去记全部的对话,因为对话里面没有什么新东西,所期待的答案是必然的。”“没完没了的演出,我既疲倦,又沮丧。”

此行很不好玩,一切都依据单一的主题安排好了,设计好的参观路线,公社、工厂、学校……被选中的人们乔装打扮,带领他们前往一个个表演出来的单位。“一些少先队员向我们鼓掌,总是这一套!”“乏味的发言,从前/现在对比,统计关键词。”所有场面都是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40)


回复

2012-06-25

文章很有深度。在这个权力至高无上和物质利益诱惑着大多数不富裕民众的社会时期,纯朴的真善美正在逐步改变原有的颜色。它的结果很可能是可怕的。很多人已经预料到了但无法去改变他。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与现代化文明建设融合中,创造出适合社会继续发展的新文化吧!不管前进的道路有多少坎坷和牺牲,文化总是在以其特有的面目作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回复

2012-06-24

刚看过巴特《中国行日记》,感想之类的东西被于坚先生写了……

回复

2012-06-23

转发好文。

回复

2012-03-22

许多年过去了 你看 我的眼眶里充满了泪水

回复

2012-03-21

她伤的真的很重 从内心 从精神支柱!

回复

2012-03-21

这个文现在发,不是为了批判当时,而是批判现在,试想现在和那时候有区别吗 ?

回复

2012-03-21

我赞成你的看法!

2012-03-19

“我们问赵向导,‘您读过黑格尔吗?’——没有,如果实践中没有这种需要,就不读。我们阅读与我们实践有关的东西。”(实利主义,一切事情的考量只在“是否有用”方面权衡。) ----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对待70年代的中国,我们也许应该宽容。

回复

2012-03-21

你提一个死了的人在中国的那些事干嘛,那是什么年代。他又怎么样呢?我们中国人不一定任何事都是做给外国人看的,只是出于礼节接待那样一个外宾而已。你是个新时代的诗人,你的好诗在哪里,你只是好事吧。不误正业的伪君子,中国都不好,你滚到洋爸洋妈那儿去啊!!我觉得你这样的人很无聊,跟现在的那个文化痞子和打假流氓没什么两样。

回复

2012-03-21

因为体制,所以一片死气,从上到下都是。中国人都太聪明了,已经从呆傻痴笨的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全民伪装的过程。

回复

2012-03-21

固步自封,没有一点点开拓的视野与思维,传统文化不应该成为中国成长的禁锢!究竟是什么样的应试教育制度让大多数人都在不厌其烦反倒自得其乐地重播着昨日,又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制度让百姓和官员之间的距离不可遏止地拉大到无法想象的地步!?!?!?!?!

回复

2012-03-20

固执于见! 进步所必须,可笑!为什么一些不同寻常的常事都会闪现在中国!

回复

2012-03-20

真实才会让人们理解

回复

2012-03-20

你指的“事”是什么?如果你经历过60年代,或者对它有所了解,并且能对炎黄五千年文化作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你就会发现,如今的一切言行举止和政商文育似乎是有着那段特殊时期的影子,而不是几千年的传统。

505215903

2012-03-19

没办法的事,慢慢来吧,几千年的传统呢。。。

回复

2012-03-20

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的审视批判我们不需要。

回复

2012-03-19

转。

505215903
回复

505215903

2012-03-19

没办法的事,慢慢来吧,几千年的传统呢。。。

回复

2012-03-19

一切都是形式主义!外表光鲜靓丽,内在却只有搞形式主义的人知道!为什么不能求实呢?为什么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呢?我们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短板?我们到底骗了谁?

回复

2012-03-19

追求个性也是我们存在的理由

回复

2012-03-19

我喜欢这篇评论,一些事实和一些悲悯。同时看看对着评论的评论,想到悲悯和伪善一线间,犬儒者常常混淆这两点,将一切悲悯看作伪善。脸谱化的程式造就脸谱化的影响和木偶式生活,不管蕴藏多少激情和不甘,所呈现在人前的总是一套无灵魂的对白,一切如此窒息。只要一得闲,空气就遏住喉咙,驱使着人抑或麻木抑或绝望:思考使人痛苦,无怪遍地木偶。

回复

2012-03-19

“我们问赵向导,‘您读过黑格尔吗?’——没有,如果实践中没有这种需要,就不读。我们阅读与我们实践有关的东西。”(实利主义,一切事情的考量只在“是否有用”方面权衡。) ----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对待70年代的中国,我们也许应该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