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香港危机

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突破地产财阀的合围,靠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的崛起实现可持续的经济转型,是解决香港诸多问题的出路所在。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香港必须坚守的,便是这座东方之珠得以安身立命的——法治。

责任编辑:戴志勇

(向春/图)

说起香港人的特质,很多人都会用到“务实”这个词。确实,长期以来,香港人在政治方面都不爱搞宏大叙事,务实和理性的风格甚至使他们对政治和群体表达相对 冷漠。这一点,从香港的报摊就可以看出来:这座城市几乎没有一本像样的时政杂志,娱乐八卦周刊毫无疑问才是杂志的中坚。香港人几十年来习惯了专注于自己的 工作与家庭,激烈的群体表达似乎与香港人无缘。大学教授们,也都倾向于做一个知识分子而不是意见领袖。

但情况在这些年显然已经发生变化,香港似乎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这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我们只有了解香港今天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困境,才能明白为何“This city is dying(这城市快死掉了)”,会在过去一年成为城中热话。

香港经济模式的困境

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更发表报告指出,香港是全亚洲贫富最悬殊的城市。

香港是一个税基狭窄的外向型经济体,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利得税、薪俸税、地价收入和投资收益。现今的香港政府,与物业相关的税收亦接近两成,其比例远远高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在1996年到2006年的十年间,政府卖地和投资收益共占政府总收入的39.6%;在过去两年,政府的卖地收入更是分别超过了600亿和800亿港元,以政府年度总收入为两千多亿计算,约占三成。

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种土地和房地产财政既缺乏稳定性,更存在结构性问题。但与此同时,政府的大部分支出都用于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主要是新移民的涌入)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一部分支出的比重只会进一步增大。更加吊诡的是,高地价政策给普通市民造成了沉重负担,而政府又不得不倚赖卖地收入来“派糖”平息民众的怨气,这变成了一种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尽管目前香港仍能以卖地保证库房盈余,其公共财政却隐藏着极大的危机。

香港政府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自前任特首董建华时期以来,政府不再安于“积极不干预”的角色,不断尝试主导经济转型,发展新产业,但“八万五”的房屋政策导致楼价暴跌,代表高科技经济的“数码港”最终沦为地产项目。在经历了连续的赤字预算案和SARS的打击之后,政府终于决定接受“背靠祖国”的定位,开始大力发展与内地的经贸融合。这便是2004年开始实行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其中正包括了内地人熟知的自由行。

香港学者卢兆兴曾以“大陆化”(mainlandization)来描述香港回归后所经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大陆化”这个词本身已经揭示了,“一国两制”实行十五年以来,两地间的融合多于疏离,而融合又以香港向内地的靠拢为主。作为中央对香港的一种经济策略的“大陆化”,恰恰始于CEPA和自由行。

CEPA对香港经济的影响有多大?根据香港政府工业贸易署的统计,仅仅在2007年到2009年,香港的服务企业因CEPA获得的累积业务收益超过500亿港元;而香港根据CEPA设于内地的企业在此期间获得约1985亿港元的收益。而自由行方面,专业人士估计,以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4)


回复

2014-10-22

关于香港占中

回复

2014-01-03

内地腐败的气息随风飘荡,世风日下啊

回复

2012-06-30

意识形态

回复

2012-06-30

是啊,土地为代表的生产资料成本高昂,很难想象发展空间。但这种问题世界上发达地区也是很普遍的哦。

2012-03-18

弹丸之地,土地就是最宝贵的财产。

回复

2012-06-30

巧合,重点或不在这。

2012-03-23

这文章貌似在说香港被大陆同化了,所以危机了。。。。不知道该不该这样理解

回复

2012-06-30

好的总是很难学,坏的总是不用学。

2012-03-20

香港大陆化说的很好,对官员的不信任,司法的危急,房地产商的扩张,看来两地之间好的没融合,坏得倒是融合得越来越快了。

回复

2012-06-30

正解.

2012-03-23

这文章貌似在说香港被大陆同化了,所以危机了。。。。不知道该不该这样理解

回复

2012-05-16

其实作为拥有极其优良深水港和良好国际名声的前提下,港府本来应该在07年回归的时候,应该积极干预地产。但是随着大陆市场的无条件辅助,本来暴利的地产业自然也是财阀投资的主要方向,地越贵,则制造业,服务业的成本就越高。本来中央想帮助香港在未来更好的发展,却是因为港府的不干预,自缚于瑞典式荷兰式的福利模式,偏偏又找不到更好的收入来源,大陆的财富和帮助无疑流向了控制命脉的财团~ 科学可持续性发展无疑也是大陆发展的主要命题~大陆地大,自然很多城市的地产行业无法飘起像香港那般的巨大泡沫,光光从地产价格却可以得出这么个信息~购买力在不同地域之间出现了极大地差异~其实也就是指的贫富差距和民生问题。不知道十二五规划里面政府重点是什么,买得起房却依旧是老百姓的愿望之一 为香港祈福~~~估计就像电影“变节”里演的那样,只有铁腕领导人才能引起这样一场经济革命~大陆温和的改革很难应付东方明珠前面的汹涌波涛~come on

回复

2012-04-02

有深意!

回复

2012-03-23

这文章貌似在说香港被大陆同化了,所以危机了。。。。不知道该不该这样理解

回复

2012-03-23

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突破地产财阀的合围,靠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的崛起实现可持续的经济转型,是解决香港诸多问题的出路所在。

回复

2012-03-23

答:中环环头,西环打理.

回复

2012-03-23

从文章上下文看, 作者指的明显是法院维护了基本法却不受到欢迎的裁决 而你的解释是“草率的、不负责任的、甚至与基本法有所抵触的判决” 如果你没仔细读文章,读了再回复为好 如果你要说你自己对法院裁决的的体会和作者说的不尽相同,请不要援引一大串 何不直截了当得提出异议?

2012-03-16

"当损失达到多少亿时,当多少万内地孕妇或外佣涌入时,法官的裁决就应当被“纠正”呢?"这个问题问得好。双非孕妇出现问题,港人有要求政府加强监管的,有要求人大释法的。但始作俑本身者的终审法院却不用承担责任。这是法治社会的真谛吗?法官也是人,也会犯错误,双非子女可以获得居港权就是一种错误。人大当时是不同意的,但你既然终判了,人大只能尊重。现在却要人大再来“释法”,这公正吗? 法治社会并不等于法院的判决不可纠正。“法院的裁决即使‘不受欢迎’仍需得到尊重”,这话不完全正确。需要得到尊重的不应该是草率的、不负责任的、甚至与基本法有所抵触的判决。法院的自我纠错更应当得到尊重。

回复

2012-03-23

大陆当然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文章还是指的香港 大陆和香港是全然不同的

2012-03-16

这个不是说大陆吗? 大陆推行香港类似的土地财政,堆高了物价,房价,以及一切跟价格有关的产品,连二奶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香港四个地产公司在大陆也获取了高额的收益, 以香港首富李嘉诚最为猖獗。 李嘉诚名下的大陆房地产开发公司,无外乎使用囤地,超级缓慢开发的伎俩获取了高额的收益。

回复

2012-03-23

作者什么时候说法治是法官治港了? 作者提到的例子是法治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什么时候变成法官自身的事了? 法官权利过大?你是指法官个人?还是法律?还是指法治本身??

2012-03-22

法治,和法官治港是兩碼事,拜託作者弄清楚。三權分立,是香港的行政太弱,還是法官權力過大?

回复

2012-03-23

精彩! 没想到香港正发生这样的事。。。

回复

2012-03-22

。。

回复

2012-03-22

分析独到啊,内地的公知能否让民众启蒙哪?@蹉跎游戏

回复

2012-03-22

贊同。法治社會,並非法官權利大過天。

2012-03-16

"当损失达到多少亿时,当多少万内地孕妇或外佣涌入时,法官的裁决就应当被“纠正”呢?"这个问题问得好。双非孕妇出现问题,港人有要求政府加强监管的,有要求人大释法的。但始作俑本身者的终审法院却不用承担责任。这是法治社会的真谛吗?法官也是人,也会犯错误,双非子女可以获得居港权就是一种错误。人大当时是不同意的,但你既然终判了,人大只能尊重。现在却要人大再来“释法”,这公正吗? 法治社会并不等于法院的判决不可纠正。“法院的裁决即使‘不受欢迎’仍需得到尊重”,这话不完全正确。需要得到尊重的不应该是草率的、不负责任的、甚至与基本法有所抵触的判决。法院的自我纠错更应当得到尊重。

回复

2012-03-22

法治,和法官治港是兩碼事,拜託作者弄清楚。三權分立,是香港的行政太弱,還是法官權力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