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国行日记(1)
1974年春,正处“批林批孔”运动中的中国,迎来了包括学者罗兰•巴尔特在内的五人代表团,先后访问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等城市。其间罗兰•巴尔特写了三本日记,详细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并加入了他自己的评价。
1974年4月11日
4月11日。准备动身。通身洗了个澡。忘记了洗耳朵。等飞机起飞:这意味着,要耐心等待,一动也不动。还是不旅行好。
《巴黎日报》的反应。他们期待着“从中国返回”和“从中国回来后进行修改”【《巴黎日报》(Quotidien de Paris),当时刚刚由菲力普·泰松(Philippe Tesson)于1974年4月创办。该报1996年停刊。罗兰·巴尔特在此影射《从苏联归来》(1936)和《从苏联归来后的修订》(1937)两书。书中,纪德批评了斯大林主义。(带有年代的注释为整理者所加)】。难道他们不是尤其等我返回法国后进行修改吗?
奥丽机场(Orly),起飞晚点。索莱尔斯又到海关另一侧买了些香肠和面包,我们在候机大厅一起吃着。机上晚餐。由于座位狭窄,而且又是卧进了无数人造器物之中,依据经验,端给我们的只会是些简单的东西。但是,经验自然会在法国人的坏毛病面前退却(拉比什的一个剧本的名称):迷惑【《迷惑》(Poudreauxyeux)是欧仁·拉比什(EugèneLabishe)的一出两幕剧(1861)。】。晚餐内容是蚌肉拌生菜、鲜汁小牛肉、淡灰色加脂米饭——有两粒米正好掉在了我的新裤子上。
由于我在公共场合瞬间亲吻过他的手,他便一再对我说:“你担心别人看见?”我回答:“我并不担心有人看见我们,我担心别人认为这种举动过时,也担心对你有什么不便。”【这里,应该是指巴尔特与索莱尔斯之间的动作,前者是同性恋者,后者是异性恋者,巴尔特可能是担心在现场的后者的妻子朱丽娅·克里斯蒂娃产生猜疑。——译者注】
从奥丽机场起飞:人们都扎堆坐着。有十几个中国人,都穿着高领黑色上衣,不过向导却身着市井西装。看上去,像是一群出行的修士。
4月12日
待更靠近一些看他们时(在机场大轿车里),那些修行者穿的却是区别明显的蓝色上衣:从远处看,是军团的一致性;在近处看,是个体之间的区别。军装式的领口很小。
整飞机的欧洲人(意大利人、德国人、法国人)都去北京。多么令人失望啊!他们都认为只有自己才配去那里。
再回到《巴黎日报》的反应上来,表明了它的伦理已经败坏。
作者:[法]罗兰·巴尔特 著
怀宇 译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多讨厌啊!只想获悉名人的不顺(有关私人出行的回馈),而无任何(财务上的)利益安排。
如果我应该受刑,那我就要求人们别指望我会勇于面对。我会希望在受刑之前先来个酩酊大醉(香槟酒加食物)。
他们蜷缩在飞机的后面,闭着眼睛,就像(我是怀着好意说的吗?)一些小猪、一些圆圆的小动物;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被圈在一起的。
我愿意厚着脸皮对J.L.和R.说(他们会理解我的话):按照写作上的用语,就是要成为某个人。
抽象地讲,中国有着无数可能的意义:历史概念的意义、伦理概念的意义,等等。我们的大演说家们可以任凭自己去说(L.S 【这些缩写字母可让我们想到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Lévi.Strauss),他在《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StructureSélémentairesdeLaparenté)一书中有一章专门谈到了马塞·格拉内(MarcelGranet)。】,格拉内等)。但是,在法国人看来,中国只有一个意义,这种意义在他们的许多著述中是以可信的方式提出来的。这种复数意义,甚至也是我们这方面的情况。感知能力的跳跃:从许多到一个。
400个签证刚刚被拒签*【因为让·亚纳(JeanYanne)的影片。(用*号标出的注释,为罗兰·巴尔特所做)】【让·亚纳的影片《中国人在巴黎》(LesChinoisàParis)(1974),对中国作了讽刺性的介绍。译者补注:这部影片虚构了一支中国军队包围了巴黎,法国陷入恐慌,法国政府也准备迁至国外,而一位商人却计划从中渔利。时至今日,一些法国学者认为,这是当时“在中国‘文化大革命’影响之下出于改变法 国社会的思考”而产生的一部“理想主义的影片,其中,法国人比占领者更受讽刺”。】。航空小姐对我们的旅行感到惊讶,她说:“您知道此事吗?”
网络编辑: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