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国行日记(6)

参观一处新的居民区,位于解放路的三瓜弄(音译)。我们到的时候,受到居民们的列队欢迎。在这个居民区,居民们每一周都有周会(星期四),批判林彪、孔夫子,铲除毒草。

4月15日下午 天气晴朗

参观一处新的居民区,位于解放路的三瓜弄(音译)。

像是私人居住区。在一个房间里:茶,烟,餐桌。介绍(是哪个地方革命委员会的一位妇女呢?——是这个居民革命委员会的一位妇女)。工人居住区[我们到的时候,受到居民们的列队欢迎]:欢迎法国朋友和《原样》代表团。35栋楼房,1800个家庭,共7000人口。工人+教师,医生,雇员。所有的公共服务都有:小学,幼儿园,42食品店,配件加工车间,理发馆,书店,银行。

从前:苦难的过去。1937年,日军入侵。该区遭到轰炸。【日本军队于1937年8月13日进攻上海。上海在被围困大约3个月后于11月7日沦陷。】1941年,很多人逃离,到处是乞丐。地主的压迫:这个地方住的都是穷人。天下乌鸦一般黑。即便是盖个小房(请看墙上的照片),也得向当地恶霸交钱。

[乏味的发言,从前/现在对比。统计关键词。]

我看了看我的茶杯:绿色茶叶已泡得大大的了。但是,茶色很轻,味道很淡,勉强像是一种汤剂,纯粹是热水。

1963年以后,建起五层楼房。1967年7月16日,全体入住。人们兴高采烈。居民们都购买毛主席像。热泪盈眶。穷人过去没有确定的命运,多亏了党和毛主席解救了我们。[情感性话语:低吟。【低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指“情感之歌”,多使用在押韵的诗歌中。】]


作者:[法]罗兰·巴尔特 译者:怀宇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名退休工人:党和毛主席给了退休金。身体上退休,但意识形态上不退休:我们还应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们应该是自愿的。

[是制服式服装吗?当然是。不过,还是有一些区别,甚至是细微的区别!灰色或黑色的上衣:公务员、干部等。蓝色上衣:工人等。]

老年人协助教育孩子。讲述对旧社会的记忆。模范事例:一个孩子在街上捡到了4毛钱,交给了革命委员会。为什么呢?孩子们回答:为了听从毛主席的教导等。

退休工人:有另外的任务,搞卫生。

每月房租:每平方米3毛钱。

参观(仍然是热烈欢迎)。车间里,都是妇女:每天使用继电器*【会不会是电瓶呢?】8小时。有10张桌子,每张桌子上有5台机器+其他工作。这是这个居民区的一个小仓库。外面,天气晴朗,树木,老人,孩子。有一股英格兰糖果的气味。尽管有阳光,但还是让人感到沉闷:每天8小时?女人们都不漂亮,她们都不说话。

在太阳光下(我出去了一会儿),赵向导说:“过去,妇女在家里做家务和充当摆设。现在(他向车间里扭了扭头),她们得到了解放,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获得自身解放,为了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个车间(还是电业方面的):除了一个小伙子,都是妇女。小伙子身体虚弱:“他患有一种慢性病,但是还能工作。”

简直是博物馆式的管理技术!一片旧的矮屋,进门的上方有一块牌子。小街道很迷人!有一个小而静谧的花园。

一位老人(72岁)指给我们看三个住处:他从前的住处(他曾经是拉三轮车的,干了27年。充满感激的话语。关键词:从前/现在)。[这里:关于穷人的话题。]

[那位作家一直在那里:我注意到他的裤子穿反了,折边看得很清楚。]

那位老人(继续说着关键词):从前是文盲。解放以后,上了夜校,已能够读书看报。他崇尚毛主席和共产党。

真可笑!【这句话,在原书中是以小字体放在下面这段话边白处的,似应理解为是对这段话的评语。——译者注

老人说:1972年,一位叫安东尼奥尼的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尼……安东尼奥尼。但是,意大利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安东尼奥尼是个两面派:他不拍摄六层楼,只拍摄那些留做参观的小屋(保留下来是为了教育孩子们)。当时,安东尼奥尼为了拍摄,竟滚了一身土!他在诽谤中国人民。

关于安东尼奥尼:他说话与苏联修正主义如出一辙,林彪和孔夫子一个鼻孔出气。【安东尼奥尼曾完成了一部纪录片(《中国,在1972》,LaChine,en 1972),这部纪录片引起了激烈的批判,特别是来自毛泽东夫人江青和她的一伙人的批判。至1974年1月底,对安东尼奥尼的批判与对林彪和孔夫子的批判运动结合在了一起,实际上是旨在动摇周恩来,因为是周恩来邀请了安东尼奥尼拍摄了这部影片。

这一切:老人都是在屋前说的。[多么可笑!]

幼儿园。都是三岁半的孩子,跳着红色集体舞。女孩儿们都做了打扮,红嘴唇,红脸蛋,头上戴着红蝴蝶结。短剧:在街上捡到了钱,交给了警察。风琴基础课。动作:太像蝴蝶夫人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Puccini,1858—1924)的歌剧《蝴蝶夫人》【(Butterfly)中的人物。——译者注】了。

另外的房间,是另一种集体舞,孩子们都伸出了一个手指。

第三个房间,是一群小男孩:你好。短剧。我们马上表演军人动作。总是伸出一个小小的手指,手指之间是分开的。半化装。

参观一处公寓住房。一位退休的女工。四世同堂,8口人。三个房间。多亏了毛主席,我们能够接待外国朋友、法国朋友。

在旧社会……妇女没有权利,等等。

对旧社会的介绍。[区别介绍与发言。]

她继续说下去,加进了一些个人的意外事件(有一天,她睡着了,监工打了她等)。

[叙事。重复,教诲:解读(lectio)【中世纪的一种经院式教学方法。Lectio是对一种规范文本的评述性阅读,可保证理解的准确性。】]

[对俗套的反感的上升。]讲话太长,太累了,懒得记录下去。

“生活”(叙事),只能按照圣徒传记的意义来理解。

退休:女50岁,男60岁。“我们在思想意识上并没有退休。我们应该报答毛主席的关心,我们应该出力,帮助教育孩子。”

讲话临时结束。提出和回答问题。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讲话开始了。在这一点上,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家庭内部的分歧:这个女工曾经在一个阶段参加过保守组织,在儿子的启发下逐渐醒悟了过来。

外面,一个女孩子站着,用四根签子在做编织。一个男孩在吃一碗米饭,米饭上是一些菜叶。他打一个更小的男孩,被打的孩子哭着跑掉了。

因此,场面分为两部分:1)关键词,叙事,解读;2)多亏了提问,个人习惯用语出现了些,“性格”开始显露(但不,套语立即重新出现:林彪使她明白必须反对资本主义复辟)。

在这个居民区,居民们每一周都有周会(星期四),批判林彪、孔夫子,铲除毒草。

又出现了恢复常规表达的情况。

关键词是一种言语活动,可它并不排斥诚恳、生活等。

第二家(即批判安东尼奥尼的那位老人家)。厨房装饰得很讲究,里面有两个女人在做饭。

气味很香。有两间紧挨着的小房间:很怪!

5点30分。在旅馆里讨论。

1)索莱尔斯提出了中国人的爱情问题。

2)我只提了一点:言语活动问题,或者说:认同。【在巴尔特的术语中,“认同”(assentiment)与选择(choix)是截然不同的。他在《罗兰·巴尔特自述》一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朝鲜战争中一个美国士兵受伤,朝鲜小姑娘看到后把他带回村庄,他受到了村民们的接纳,后来留在了朝鲜。罗兰·巴尔特认为这是一种逐渐的认同过程,而不是一种选择。他接着说:“后来,过了很久(1974),在他去中国旅行之际,他曾经试图重新采用认同一词,来使《世界报》的读者们即他的范围内的读者们理解他并不‘选择’中国(当时缺少许多因素来明确这种选择),而是像维纳弗的那个士兵一样,在不声不响中(他称之为‘平淡’之中)接受着那里正在做着的事情。”(见《罗兰·巴尔特自述》,法文版53页)——译者注。

网络编辑:小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