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是国家,祖国是祖国朋霍费尔与马丁·路德·金

当在电视上看到金领导十万人向华盛顿进军时,总统不禁赞叹:“他太棒了!”当权者对反对派如此欣赏,在世界历史上是极少见的

    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与他的国家的建国原则并没有根本性冲突;非暴力斗争能够节节获胜,也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政治土壤。金的斗争得到肯尼迪总统的支持,当在电视上看到金领导十万人向华盛顿进军时,总统不禁赞叹:“他太棒了!”当权者对反对派如此欣赏,在世界历史上是极少见的。
    朋霍费尔采取与马丁·路德·金完全相反的手段,也是与自己的初衷完全相反的手段——一种个人或少数人密谋的、暴力的手段去保护他的信仰;因为环境不能提供任何其他手段给他选择。与其说他的反抗的手段是他所选择的,毋宁说是国家事先代替他作出了选择。
    祖国与国家,对朋霍费尔来说是分裂的;而对金来说,则叠合到了一起。可是,他们身在不同的国家,却拥有同一个祖国。这个祖国,就是他们的信仰,背负的十字架。


朋霍费尔


马丁·路德·金


在德国,他用暴力的方式保护信仰
    有一本朋霍费尔的传记,叫《力阻狂轮》。这名目,令人立即想到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成语:“螳臂挡车”。书名出自朋霍费尔书信里的话,表达的是一种自我牺牲的决心和勇气;换成我们的成语,意思却刚好相反,变成对一个人的信念的讥嘲了。
    不过,从朋霍费尔的行为来看,委实是一只不自量力的螳螂。他抵挡的,全是以个人能力根本无法战胜的庞大的事物:国家政权、帝国教会和战争。
    朋霍费尔于1906年2月4日出生于德国的一个优裕的知识分子家庭,17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0)


回复

2012-05-08

国家是国家

回复

2008-04-06

权力的运用有两个极限:过度的滥用会导致专政,而过度的放纵则会陷入无政府主义。两者之间的平衡器便是法制。文章中的金先生和朋霍费尔用他们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民主和自由的向往,更是一种对法理化社会的向往....甚至不惜献出自己最宝贵的那一部分....

回复

2008-04-05

马丁·路德·金幸运的地方,就在于他生活在另一个国家,一个不同性质的国家:美国

回复

2008-04-01

没有人不爱足下的土地!祖国我爱她,政府就不敢说了,哈哈。

回复

2008-03-26

两个国家一个祖国值得深思

回复

2008-03-24

从两个牧师的故事讲“国家是国家,祖国是祖国”,自然是套用上帝之国与尘世之国的说法。姑且不问套用是否得当,只用先考虑这是否有助于表达作者本人的意图。对于认信彼岸世界的人来讲,尘世的生活注定要被超越,也必须被超越。无论朋霍费尔还是金,问题根本就不在他们生活于其中的政体形态怎样,而在于彼岸与此岸的对立是绝对的,真正的归宿在上帝那里。作者自己最后也说“祖国,就是他们的信仰,背负的十字架”,那么当他再去说“对金来说,(祖国与国家)则叠合到了一起”时,要么是把一个国家(美国)赞美成上帝在尘世所建立的国(民主政体与上帝有关吗?),要么是把一个伟大的基督徒变成了一个合格的自由主义信徒。由西方兴起的现代民族国家是以神权和王权分离为出现条件之一的,现代社会,当神职人员参与政治活动时,本身就是值得深思的一件事。无视这点,而大谈不同政体下的不同参与手段,这样的提法,是否正是出于各种政体形式的无知?

回复

2008-03-24

我倒是觉得:这不应该是“祖国与国家”,而应该是“国家与政府”。反对政府并不意味着反对祖国。

回复

2008-03-24

一语道破天机。 那些自认为爱国的愤怒青年们,请分清国家和祖国的区别。我相信绝大部分人心中,都怀着对祖国深深的挚爱。

回复

2008-03-23

这是我看到过的写得最好的文章

回复

2008-03-20

自由,我们长期以来在戒律、行动和苦难中寻求你!” 这是我们追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