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华:杨德昌启示录

因为不愿意把心血结晶《一一》牺牲在台湾畸型的发行制度之下,情愿选择不在电影出生的地方上映,除了是对现实的抗议,这个动作是不是也可以被视为杨德昌性格反叛的例子?

  知道杨德昌走了的这几天,我刚好在台北做《西游记》舞台剧的剧本。谈的是孙悟空的性格典型。一般人对孙悟空的印象是反叛、颠覆。不论是上天下海、斩妖除魔,他都有无穷能量。只是争议性正也在于他的能量为谁服务——由于取西经是唐太宗下的旨意,护送唐玄奘上路的动作便有被制度收编之嫌,与他早期怒犯天条的型像差天共地。但若细心把孙悟空整个生平拆解开来,其实它也不是占士甸——「为了反叛而反叛」无疑更能触发人们不甘太过平凡的幻想,但对于孙悟空,他每次发难都是冲着某些目标,例如愚昧、八股的强权,或者整个权力结构,又称制度。

如是,很难很难不联想到杨德昌。因为不愿意把心血结晶《一一》牺牲在台湾畸型的发行制度之下,情愿选择不在电影出生的地方上映,除了是对现实的抗议,这个动作是不是也可以被视为杨德昌性格反叛的例子?

答案就在七部他所拍过的长片里,因为没有一部不是深埋着「反叛」的因子。每一部都是藉主角的行为、命运来反映历史与社会如何对他们构成压逼,「物极必反」成了故事的爆炸点,之前的铺排便是导演安排的导火线。而反叛的目的,总是因为不自由的人想得到自由,没有自主权的人要争取自主。

像,上世纪八○代初台湾女性的自主意识逐步抬头,他的《海滩的一天》(83)和《青梅竹马》(85 )便以张艾嘉、胡茵梦、蔡琴的故事折射出新旧时代、家庭和社会文化的冲突矛盾。张艾嘉和蔡琴都是扮演家中有着支配性权威父亲的「黑绵羊」,分别仅在一明一隐,张艾嘉私奔,蔡琴却把独立的思想收藏在逆来顺受的背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