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约法》为何成废纸?

孙中山、黄兴接到参议院的议决案,异常气愤,当晚把李肇甫大骂一顿,限他于次日12点前必须把复议改正过来,黄说:“过了12点如果还没有把决议改正过来,我就派兵来!”

■民国史事丛谈
倘若孙中山执政,必集权于总统,分三期、九年缓行宪政;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这种罔顾国情、视人立法、以国家大法为政治斗争武器的行为,有违客观、公正的立法精神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与僚属在外务部合影


    武昌起义,各省响应,起事者先争都督,后争立法,出现了一种“视人立法”的现象。从《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百日之间,波云诡谲,立法,成了各派争权夺利的第二战场。议和成功,被孙中山视为控制袁世凯权力法宝的、匆匆制定的《临时约法》反倒成了南北决裂、遗害民国的利器,个中缘由,发人深省。


宋教仁为湖北起草《鄂州约法》,作为将来民国宪法的蓝本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光复,清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被义军推举为都督。早在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就把推翻清朝后建立的新政府定名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在《革命方略》之“军政府与各国民军之条件”第一条中规定:“各处国民军,每军立一都督,以起义之首领任之。”(《辛亥革命》卷二,P16)因此,黎元洪的正式职称便是“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
    10月14日,前湖北谘议局议长汤化龙等人拟定了民国第一个政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