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左传》不如读《红旗》?”—专访罗多弼
“蒋介石掌权的时候,冯友兰马上写信祝贺他,毛泽东掌权,他也一样。毛泽东就回答说,做人要老实一点。我不清楚冯友兰的想法,但我明白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
”
“中国的经验告诉我,真理和谎言的区别不能是任意的”——罗多弼
罗多弼1947年生人,属猪,今年是他的本命年。因为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的学生,在“世界汉学大会2007”上,罗多弼是各路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但很多人不知道,罗多弼跟中国文学最深的渊源其实是他写于1980年的博士论文:《1928一1929年期间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争论》,此后,他的研究领域转向中国思想史。
和许多在“全球左倾”的1960年代开始对中国感兴趣的少壮派汉学家一样,那时候中国的一切都能引起这位远在北欧瑞典的年轻人的好奇。在家乡瑞典北方小城市的书店里,多卷本的毛泽东著作可以很方便地买到;马悦然上课要讲《左传》,遭到罗多弼和他的同学的一致反对:不如讲《红旗杂志》。
同为“1960年代制造”的汉学家,罗多弼和他的德国同行顾彬有很大的不同。
在“世界汉学大会2007”的圆桌论坛“汉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学”上,顾彬重提他几个月前抛出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批评,这次的言辞更加形象、锋利:“1949年之前的中国文学是五粮液,1949年之后的中国文学是二锅头”;“中国没有话剧,没有小说”;49年以前的作家都是翻译家,49年以后的都不是,一个作家应该用外文的体系来看待自己的母语……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激动难捺,针锋相对地指出,因开骂中国文学在中国“暴得大名”的顾彬,以霸道而偏激的全称判断吸引大众媒体的眼球,已越出一个学者应恪守的界限;他为中国作家开出的学习外语的药方则更加不切实际,不通外语的沈从文同样写出让世人惊艳的文字。
罗多弼对顾彬的看法不以为意。他认为中国和中国文学有远比顾彬的表述更复杂的现实。话题拉杂展开,自由散漫,然而其中很大一块居然是围绕“红色中国”的。看起来这是我们都绕不开的一个话题。罗多弼的笑容纯真、坦率,像一个坐着麋鹿突然降临的北欧小男孩。
当年马悦然上课要讲《左传》,罗多弼和他的同学一致反对:不如讲《红旗》
“为什么美国不和红色中国建交?”
南方周末:说来有些话长,您是1968年开始学汉语的,那个时候家里反对您学这个专业吗?那时候瑞典人,比如您的家人对中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