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倾毒

卞锋从企业拉出危废的那一刻起,如果企业不申报,两省环保部门不会察觉;不做任何标识,交通部门也不知道这一车货物是危废。只要企业缄口不言,危废车辆便一路绿灯,“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程管理形同一纸空文。

责任编辑:何海宁 实习生 张馨苑 王静怡 赵振江

危废家底不清,跨界倾倒成风

卞锋从企业拉出危废的那一刻起,如果企业不申报,两省环保部门不会察觉;不做任何标识,交通部门也不知道这一车货物是危废。只要企业缄口不言,危废车辆便一路绿灯,“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程管理形同一纸空文。

安徽利辛县农民王民待业在家已久,2011年9月,他终于从邻县拉到了一笔“大生意”——借了辆三轮车,从两县交界的地方拉回了七十多桶化工废料,像倒废水一样倒在利辛县旧城镇的废窑厂附近。

近4个月之后,村民才发现了这堆黑色不明物。2012年2月4日凌晨,从江苏大丰市一企业拉出废料的卞锋被捕,这条跨省非法倾倒化工废料利益链上的6名犯罪嫌疑人均被警方抓获。

跨界,危废,这注定是个棘手案件。王民的轻轻一倒,也倒出了我国危废管理中产废企业违法成本低、监管部门不力和危废处置企业不规范等一系列沉疴。

2012年2月2日,安徽利辛县丰桥村,现场裸露的多个装有危废品的铁皮桶及塑料桶散发刺鼻气味。“生态炸弹”曝出了跨省黑色利益链。 (新华社记者 郭晨/图)

无本万利的生意

2011年12月26日晚十点,刘严的手机响起。他是安徽省环境监察局副调研员,分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凌晨一点,刘严驱车从合肥赶到了约300公里外的利辛县。在一个废窑厂附近,黑色废弃物被倾倒在一个坑内,虽掩盖了一部分土,但仍然散发着刺鼻味道。旁边还有5个铁皮桶和3个塑料桶,盛着尚未倾倒的废弃物。

利辛县环保局称,经六十多名民工四五天的挖掘、装袋,包括受污染的土壤在内的近百吨、1700多袋的清理物被运走处理,每吨处置费用5900元,费用暂由利辛县政府垫付。

二氯苯、溴苯胺、二甲基硝基……这些化学物可能陌生,但危险废物的标识经常可见:黑边黄底的三角形上印有一个骷髅头。经安徽省环境监测站化验分析,这些倾倒物属危废。其中,二甲基硝基经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可能引起中毒死亡。有法定资质的单位才能处置危废。

这是一笔跨省、倒手3次的买卖。

2011年9月的一天,安徽涡阳人邱良等二人将江苏人卞锋、梁发领到了利辛县旧城镇的一处废窑厂,敲定那里为较佳的倾倒地点。夜间,20多吨、约160桶化工废料被拉到利辛和涡阳交界处。邱良找到利辛县的王民,将70多桶废料拉到废窑厂,倾倒一些后,几人熏得厉害,没敢倒完所有的废料。匆匆赶回,将剩下的80桶丢弃在涡阳县城东的一家煤场内。

这批废料来自哪里?据卞锋交代,他和自己家附近开发区内的大丰伊思康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副总陈楠有业务往来,陈楠联系他,让帮忙处理企业的化工废料。卞锋从未做过此类“生意”,就联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4)


回复

2012-03-01

环保部门,这种关乎国家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的部门不可以再养一些吃软饭的了。。。。。有才的进不了,进了的不做事,所谓的绿色产业经济链条如何建立起起来???说到底还是那个东西。此处省略一万字。。

辽东经略
回复

辽东经略

2012-02-25

什么吗,都是钱之一字。。。

回复

2012-02-23

立法滞后,监管不力,违法成本低廉是中国近年来环保领域的普遍现象。

回复

2012-02-23

这样的消息很让人愤慨,然后是无奈。

回复

2012-02-22

这种工业废弃物不仅是跨省转移,海口海关在五年前就发现跨国进口物品中实际上是工业垃圾的现象,立法不足,执法不严,道德沦丧,都造成中国的环境日益恶化。怎么样从源头抓起?没有能力处理工业垃圾,工厂就不能开工生产;不能为了减少成本,让酒店半夜不开机处理污水的情况下排放污水;都需要政府加强监管,社会重视环保。

回复

2012-02-22

这种工业废弃物不仅是跨省转移,海口海关在五年前就发现跨国进口物品中实际上是工业垃圾的现象,立法不足,执法不严,道德沦丧,都造成中国的环境日益恶化。怎么样从源头抓起?没有能力处理工业垃圾,工厂就不能开工生产;不能为了减少成本,让酒店半夜不开机处理污水的情况下排放污水;都需要政府加强监管,社会重视环保。

回复

2012-02-22

、、

回复

2012-02-22

以小见大而已 体制不全过程不严人员懈怠

回复

2012-02-22

还有就是产业转移的荒唐逻辑,这些被认为需要转移的产业除了劳动密集型的,很大一部分是重污染企业。国家和政府主导产业转移,许可那些重污染企业从一个地区搬迁到另一个地区,实际上就是整治一个地区再危害另一个地区。整治好了那个地区,环保出政绩,做样板吹成绩,还国际接轨;危害的另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出成绩;这就是政治折腾的猫腻。为什么不从问题的根源上整治呢?我想他们不敢也不愿,因为泡沫经济经不起整治,一动真格经济的泡沫就得破灭,一旦破灭他们便一无是处了,可能引发地位动摇。也可以不破灭,那就得承担足够成本支付,把经济做实。

回复

2012-02-22

环境监察部门就是个摆设

回复

2012-02-22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么

2012-02-21

官老爷们都习惯了‘民不举,官不究’的懒政思维,什么时候连老百姓都想到了,发现了,愤怒了,官老爷们才会安抚一下。想解决问题,那是资本主义政治家才干的事。

回复

2012-02-22

驱车从合肥赶到了约300公里外的利辛县。在一个废窑厂附近,黑色废弃物被倾倒在一个坑内,虽掩盖了一部分土,但仍然散发着刺鼻味道。旁边还有5个铁皮桶和3个塑料桶,盛着尚未倾倒的废弃物。 利辛县环保局称,经六十多名民工四五天的挖掘、装袋,包括受污染的土壤在内的近百吨、1700多袋的清理物被运走处理,每吨处置费用5900元,费用暂由利辛县政府垫付。 二氯苯、溴苯胺、二甲基硝基……这些化学物可能陌生,但危

回复

2012-02-21

其实要做到真正的环保经济必须靠三种力量:环保产业、污染产业和第三方环保组织。污染产业生产的污染废渣可以卖给环保产业作原料,污染产业可以将这种卖原料的利润来冲销企业的部分生产成本,环保产业也可以利用高科技技术盈利和增加社会就业。如果污染产业和环保产业有严重的污染行为有第三方环保组织会主动去监督,向政府揭发,环保组织以此提高公信力而且政府减少大部分的监督工作。而且要它们有效动作,必须给它们盈利的空间,活动的自由,君不见美国的环保企业一个个财大气粗,环保组织公信力强大,它们可以影响政治的走势。 环保不是只靠环保人士的一腔热血和政府耗费心力的监管惩罚,而是可以通过市场经济让存在市场的主体相互制约。环保是权力均衡才有的。 可惜中国官员理念太落后了,根本不懂给市场营造环保产业链,最多只会东管管,西查查,伤神费力,效率低下。 在中国,污染产业难做,因为盈利不多还要强制实施那高成本的污染治理。政府给企业污染治理的补贴可能也是不够,所以污染企业才会铤而走险。在中国环保产业难做,因为政府没有给他们高盈利的环境,补贴和重视都不够,税费减免也不多,成本大利润少,都是在维持生存的状况。在坚持的可能都如文中所讲,图个前景。在中国环保组织也不好做,成立个组织还像如履薄冰一样,你不是政府支持的事业单位,只是个没人管的公益组织,政府怕你,怕你整天给环保部门搞事,怕你影响地方政府的形象,给你诸多阻挠。 没有权力或者利益的制衡,环保在中国也只会是个鸡肋,没有不行,有了也没用。即使明天给你制定个本世纪最好的方案也没用,虚的。如果政府只想维持现在的想法去做环保,想要真正的环保经济,等到世界末日也等不来。中国人也只能在这恶劣的害人害已中整天埋怨,艰难生存。

回复

2012-02-21

这已经不是说严惩的问题了,还有更严重的问题显示出来--就是我国环保产业的产业链到现在还建不起来。绿色产业早在十几年或者更早就提出了,在欧美和日本,人家的环保产业链已经相当完善了。环保企业、污染企业和第三方环保组织之间已经可以相互监督博弈了。我们到现在还在靠政府一力死撑,而且监管还效率低下,腐败和信用力低下。

回复

2012-02-21

国人的良心,有木有考虑后果的!

回复

2012-02-21

暴露了公务员选拔机制以及整个体制出现了种种问题

回复

2012-02-21

··

回复

2012-02-21

this is China today

回复

2012-02-21

有部分处置企业会吃不饱,可是环卫部门会吃撑的,有企业老板塞钱花呀!怎么能执法严呢?生态环境受到污染,老百姓来体验损害健康的痛苦,并且钱被企业和执法部门所攫取,他们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啊。。。。。。。。。违法必究!!!!!!!!

回复

2012-02-21

“基层环保人员对于危废名录和特征了解清楚的并不多,在管理上存在困难。而对于企业,专业性更欠缺了,特别是中小企业。” 这是很小的一个事例,但足以嘲讽中国政府的行政管理理念和能力。 “基层环保人员”也是具有环保专业的国家公务人员,连基础的职务知识都不具备,招进去干吗?说明整个人事制度已经糜烂不堪。 企业生产事先得经过环保许可这一关的,已经投入生产说明它符合环保要求和具备控制污染能力,这里“更欠缺”怎么就无可厚非的样子?污染企业如果不具备控制污染的能力,就意味着它从成立开始就将对环境造成持续危害;在这样情形下政府准予其成立并投入生产,就是政府对应当预见的环境危害的主动许可,对已经具备只是企业怠于履行环保义务的除外。然后政府介入查处?当然断不可能追究自己许可时的过错,而是以正义的名义实施制裁,中间还可能因某些交易或者变通,使制裁有名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