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山素季归来
2010年11月,以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的获释为标志,缅甸军政府出人意料地开启了民主化进程。她会像曼德拉那样象征性地担任一届领导人就挂冠而去,还是像哈维尔一样让现实政治销蚀了声望,或者是拥有一个昂山素季独有的结局?
她会像曼德拉那样象征性地担任一届领导人就挂冠而去,还是像哈维尔一样让现实政治销蚀了声望,或者是拥有一个昂山素季独有的结局?
2010年11月,以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的获释为标志,缅甸军政府出人意料地开启了民主化进程。一年多来,昂山素季的遭遇和举动,成了判定缅甸民主真假的试金石。去年8月,她和总统吴登盛的会见和对缅甸改革的表态,触发了1955年以来美国国务卿对缅甸的首次访问;不久后,威廉•黑格成为56年来首次访问缅甸的英国外交大臣。而就在同一天,挪威成为第一个解除对缅甸制裁的西方国家。缅甸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2011年11月18日,昂山素季正式递交了参加2012年4月议会补选的报名表。这是66岁的昂山素季首次竞选公职,虽然她已经投身政治24年,遭受了近16年的软禁,但她一直是个民间人士。昂山素季说,如果当选议员,她不排除在政府任职的可能。一位记者建议她出任外交部长,昂山素季微笑地回答,“我会十分认真地考虑。”
一周后,在仰光茵雅湖南岸的家中,昂山素季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畅谈她的政治生涯和非暴力的政治理念。接着,一部以昂山素季为原型的传记类电影《夫人》(The Lady)开始在全世界公映,她被推上全球偶像的高度。
牛津大学的高材生、日本京都大学的访问学者、坚定的非暴力理念,这样的经历固然令人羡慕,但远不足以使她成为缅甸反对派的当然领袖。1988年,在西方生活了28年、已经为人妻为人母的她,为探视母病偶然回国,之所以能振臂一呼、响应者众,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很多缅甸人来说,她的面庞和眼睛很容易让人想起遇刺的独立运动领袖昂山将军。
在南亚和东南亚,政治是一项家族事业——当万众敬仰的政治领袖去世或被仇杀后,出于对“第一家庭”的膜拜和同情,其妻子或女儿往往在民众拥戴下,沿着亲人鲜血铺成的道路,一步步走向政坛。这一地区涌现了世界上第一位女总理——斯里兰卡的班达拉奈克夫人,她接的是丈夫的班;涌现了穆斯林世界第一位女总理贝•布托,她继承的是父亲的衣钵,并在遗嘱中指定儿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这就是让人匪夷所思的“孤儿寡母”政治。
昂山素季最初的崛起,显然离不开这一根深蒂固的传统。但很快,她树立起有别于父亲的鲜明个人形象,一方面,她美丽、平和,全力付出;另一方面,她内心强大、极有毅力。这让她和一众为了巩固和扩大家族利益而参政、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无所不用其极的“孤儿寡母”们划清了界限。
昂山素季的价值观,和西方的“普世价值”有高度重合的部分,也有她从静修和个人际遇中的独特感悟。24年来,面对极权主义、暴力、监禁、暗杀、言论控制的现实,昂山素季总以从容姿态作无声的抗议,而反对以暴易暴。在她看来,以暴易暴表面上看最有效果,实际上却让自己堕落到与军政权同样的地步。给传统上不择手段的政治赋予道德的意涵,昂山素季的理念和印度的甘地、南非的曼德拉、捷克的哈维尔是一脉相承的。1962年以来,缅甸的军人历经叛乱、民族分裂和西方经济制裁而巍然不倒,却把这个头戴鲜花的纤弱女人视作最大的敌人,原因恰在于此。
对于在崇尚流血牺牲和不妥协斗争的氛围中长大的人而言,要么觉得昂山素季名大于实,要么觉得她懦弱、不敢反抗,而没有意识到:人在面对威胁时,本能地会选择暴力抵抗,但在非暴力运动中,人们以非暴力对抗暴力,这需要比暴力更为强大的勇气,宽恕敌人需要更宽广和自由的心灵。
我们应看到,非暴力不合作能够成功的一个条件是,统治阶层相对来说不那么残暴,社会大多数也能够保持理性的克制。缅甸军政府纵然倒行逆施,毕竟没有把昂山素季投入监狱,也没有让她不明不白地死去。如果面对的是希特勒和斯大林,估计她早已被党卫军或者克格勃暗杀。从这个意义上讲,昂山素季的伟大,属于全体缅甸人。
以温婉和坚定,昂山素季等到了缅甸开始走向自由和民主的这一天。4月补选的胜利,应该是可以期待的。到那时,她将不再仅仅是反对派的偶像,而是进入了主流政治,那个不仅需要理想和原则、更要有合乎现实策略的地方。而人们对她最大的担心是,她在政治中表现得太像一个圣徒,忽视了现实的领导力。而昂山素季说:“我不喜欢那种永远工作下去的想法。”她会像曼德拉那样象征性地担任一届领导人就挂冠而去,还是像哈维尔一样让现实政治销蚀了声望,或者是拥有一个昂山素季独有的结局?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