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丑、恶……一古脑儿打尽
《缺氧》就很像一篇新时代的报告文学,它把所有能揭露出的丑闻做了盘点,却不曾花功夫把学界的黑暗转化成精致的文学情节。
责任编辑:刘小磊
读英国19世纪的社会问题小说,常感觉作者与时代的贴近,有时几乎要同步了。比如迪斯累利(Benjamin Disraeli)在拜相之前发表著名小说《西比尔》(Sybil),时在1845年。书中第六章描写宪章派在伦敦的请愿活动,以及随之而起的骚乱,那不过是1843年发生的事。小说家金斯利(Charles Kingsley)的名作《埃尔顿·洛克》(Alton Locke)先是1849年在杂志上连载,然后1850年出书。小说的重头戏,竟然是1848年伦敦的请愿活动。去年发生的大事,今年就有人作六七百页的长篇小说,当作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予以铺陈。若是这批救世心切的作家生在当今的中国,肯定会盯上2008年汶川地震、奥运会,甚至去年高铁撞车事件这类题材了。
《缺氧》,朱晓琳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8月,20.00元
假丑恶一古脑儿打尽
《缺氧》就是这样一部与时代高度同步的小说。当然,它还不至于写“唱红打黑”或者“走转改”,作者选择的是比较安全的高校题材。小说的主人公曾玲是30岁的大学讲师,她的博士论文被人揭发有剽窃嫌疑。这位曾老师当初写论文时追求多快好省,把俄罗斯同事的成果直接搬运过来,如今就是这件不光彩的事被人捅给了学校。曾玲虽然心虚,虽然柔弱,却也不甘坐以待毙,于是联络其他两位被指控抄袭的老师,一同与调查委员会周旋。
作者就以这起剽窃案为楔子,将当今学术界的各种乱象一股脑都编织到了情节中。所以这薄薄200页里面,塞满了各种怪事、丑事、荒唐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方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