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冬季图书观察】“捍卫记忆”
能够写下的文字记录,总是会为后来者提供多一种看法。从某种意义上,这种记录便是文学,就像葡萄牙诗人佩索阿所说的,写下的就是永恒。
责任编辑:刘小磊
【文学篇】
2011是辛亥百年,相关的纪念文章、书籍很多。给人的一个印象是,对这场革命不再只有惟一、单调、僵硬的讲述方式,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尤多基于还原的探讨。其中的一些细节论述,与手边读的书也不无印证,比如读了邱远猷先生对民元宪法的介绍,对民众之拥护新法一说,在《吴虞日记》里就有实例,雪珥之论四川保路运动,恰好在韩素音《伤残的树》(董乐山、孟军译,世纪文景2011年8月)一书有当事人的叙述,虽然并不同调。经历过辛亥革命的四川作家李劼人是韩素音父亲的同龄人,他的口述虽说是出于韩素音写自传的需要(主要是补充家族史),但也保留了一份保路运动个人史——是与文学笔法截然不同的文本,相比他小说中对四川保路运动的叙事,更为直接和真实。就像读了《吴虞日记》,便不会把他简化为“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日记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可以体会到成都在辛亥前后的文化政治气候,更重要的是呈现出了形成单调结论之前的多声部叙述。
相比细节的比较、史实的校正,散落在大历史角落的个人故事往往更耐人寻味。《吴虞日记》是本旧书,而韩素音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