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的实践:中国“站起来了”的历程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都进行了正确的“站队”,成为战胜国之一,这是民国外交的巨大成功,对“中国站起来”具有重大意义。对此,我们不能不给予公正的评价。

责任编辑:刘小磊

【民国历史的不同面相之四】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都进行了正确的“站队”,成为战胜国之一,这是民国外交的巨大成功,对“中国站起来”具有重大意义。对此,我们不能不给予公正的评价

关于民族、民生、民权的“三阶段”说

民国历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进步,还是在民族独立方面。曾经有人在谈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说: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在中国意味着三个阶段: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实现了民族主义;改革时代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实现了民生主义;今后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解决民权主义的问题了。

1945年6月26日,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上,签署《联合国宪章》。 (联合国网站/图)

这个说法的确有见地。尽管民族自立、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在中国的具体实现(含将来可能的实现)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但实现的先后顺序,大概就是那么回事。只是要补充两点:

一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并非只有“民族”的含义,“民权”的含义恐怕更重要,如果民权主义不能实现,最多只能说“中国站起来了”,那和“人民站起来了”还是大有区别的。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仅从简单的语义上讲,也应该是两者的共同实现。

如果只讲“中国站起来了”,那么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一直就站得很好,现代民族解放的目标如果只是回到那种状态,还叫什么“新中国”?何况仅从领土上讲,今天的中国比鸦片战争前的清帝国不也还差得远吗(仅从外蒙和外兴安岭两个方向就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应该明白,现代民族主义的本质本来就是“国民主义(nationalism),而不是“国家主义”(statism)。

二是,即便仅就“中国站起来了”而言,它“实现的顺序”与“争取的顺序”也有所不同,争取民族、民生、民权的斗争,应该说是同时开展的。中国人争取民权的历史,却并不比为民族、民生的斗争晚——如果不是更早的话。

辛亥革命的直接目的,就是推倒皇权,争取“民权”,实现民主共和。虽然这一革命的“民族”色彩也很突出——有些人认为更加突出,但那主要是“驱逐鞑虏”、“排满兴汉”的民族性,与后来“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不是一回事。而且辛亥时期,无论革命派、立宪派乃至清廷新政派,都对庚子时的“反动排外”记忆犹新,十分反感,因此这时的斗争,各方都对列强示好,不能争取到列强支持,也是希望他们中立,至少并没有摆出对抗姿态。

民国时期的外患主要来自日、俄

但民国建立后,中国与列强的国家利益矛盾就凸显出来。尤其是日本与俄国这两个近邻,给中国带来的“外患”,是晚清以来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民国时期的中国,对于其他列强,只有把清末丧失的权益收回多少的问题,没有进一步丧失的问题。而日俄两强的胃口,却比清末时更大,民国政府对日俄的抗争,是极为艰苦的。

而且,这时日俄两强的侵华,与晚清西方列强的侵华,性质上也有所不同。后者主要是谋取“在华利益”,尽管很多确实是不正义的强权利益,但是他们并不想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他们统治的殖民地;他们与中国的战争是局部性的,中国战败后丧失给他们的主要是藩属和边疆,除了香港和各地租界这类据点,没有涉及汉族居民为主的大片土地。

日本就不同了,不仅清末就通过甲午战争割去了台湾(以汉族居民为主的一个省),进入民国后,胃口更加膨胀,先是提出“二十一条”,然后出兵侵占东三省,最后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其自以为得手时,竟公然叫嚣不以民国政府“为谈判对手”,摆出一副吞并中国的架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诚非虚语!

俄国方面,虽然在民国时期经历了由沙俄到苏俄的变化,但其对华野心完全是一脉相承。

晚清时,俄国就是列强中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一个,而且也是首先对大片汉族居住区——东北——下手的,日本人可以说是其学生。日本侵略东北的两大先遣力量“满铁”和“关东军”,就是沿袭俄国东清(中东)路和远东军的先例。如果不是在日俄战争中失败,东北就是俄国人的了。

进入民国后,日俄两国在东北也是且斗且和,但都以中国为牺牲。苏军1929年借中东路事件大举入侵东北、攻陷海拉尔等地、重创东北军的“成功”,不仅为两年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奠定了信心,而且连事变的借口都为日本人所复制:两年前,苏联人出兵,借口是中国侵犯了他们的铁路权益;两年后,日本人制造“柳条湖事件”,也说中国破坏了他们的铁路。

更有甚者,苏俄在武力挫败中国收回中东路权益的企图,严厉报复了中国之后,却把中东路全部卖给了日本,后来更成为轴心国以外承认日本人制造的“满洲国”的惟一重要国家。

更严重的是,俄国虽然在入侵东北上输给了日本,但在中国北方和西北却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清末民初沙俄策动蒙古“自治”,民初北京政府出兵重新控制蒙古、恢复主权后,苏俄又挥军入蒙,击败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63)


回复

2015-04-14

作为一个基本常识,30年代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和纳粹集团关系很深打得火热,作为历史学家的秦某难道不知道?

回复

2012-11-30

有意思

回复

2012-11-13

清华翘楚啊呀。敬事

回复

2012-07-09

苏俄最欺负中国,最占中国,中国的统治者又千方百计跟苏俄好,相对的,美国倒是帮中国许多忙,中国统治者千方百计引导跟美国对抗,其实权力者只有集团利益,民族、国家、人民等只是工具吧了。

回复

2012-03-01

日、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好文,很中肯的细说历史,又长知识了

回复

2012-02-26

所见的较为客观、冷静的分析。

回复

2012-02-20

苏俄最欺负中国,最占中国,中国的统治者又千方百计跟苏俄好,相对的,美国倒是帮中国许多忙,中国统治者千方百计引导跟美国对抗,其实权力者只有集团利益,民族、国家、人民等只是工具吧了。

回复

2012-02-07

汪精卫就是站错队了,导致如此下场。

回复

2012-02-07

现在大陆的媒体也就南方系和炎黄春秋敢说实话了

回复

2012-02-07

好文藏下来

回复

2012-02-06

非常好,收藏,随时学习~

回复

2012-02-06

自己收藏

knifeling
回复

knifeling

2012-02-06

有意思

回复

2012-02-05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都进行了正确的“站队”,成为战胜国之一,这是民国外交的巨大成功,对“中国站起来”具有重大意义。对此,我们不能不给予公正的评价。

回复

2012-02-04

同意。

回复

2012-02-03

正义从来不是历史所书写的,那不过是利益争夺的一种手段和外衣。历史所记载的只是利益争夺的结果,当然决定这个结果的因素有很多,但正义只是在结果定论之后,才被提起或掩埋

回复

2012-02-02

自强!

回复

2012-02-02

在野无话语,更不能有忽悠。

回复

2012-02-02

第四,日本无法减少中国驻军,因中国占领区易攻难守,必须用大量兵力保证安全。日本在中国所占的地盘,比如武汉,华东,华北一带,均是大平原,易攻难守。相反,中国军队在西北扼守潼关,居高临下;在西南拥有三峡天险;在中原则形成商洛平原的突出部,这些地利使中国军队随时可以发动对日本的军事进攻。而日本则陷于无险可守的尴尬境地。所以日本要么放弃华东华中等大面积的中国占领区,收缩防御,要么就维持大量驻军。

2012-02-02

基本问题是3个 第一,英国当时已经接近完蛋了,谈不上萌不萌的,是美国佬对鬼子禁运的,这一招很要命,所以鬼子内阁给天皇的比喻是 一个要死的病人,不动手术一定会死,动手术可能有活下来的机会 第二,鬼子不是没搞过苏联,诺门坎开过一战,规模不小 鬼子的关东军被朱可夫打的找不到北 这也是朱可夫的成名之战 陆军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鬼子实力比较强在于海军 二战战场上,苏德两家是最高级别的陆军决战,英美没有空军的话,不是德国对手。 第三,换一次日德也不可能打苏联 日本需要的是石油,锡矿,磷肥,橡胶,这些东西全部在东南亚 苏联的远东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屁都没有一个

回复

2012-02-02

你的看法就是当年日本的看法,但是日本的看法是狭隘的,如果攻打苏联,上述死结——可以解开。 第一,日本陆军的作用是牵制苏军,不是作为主攻力量。日本陆军比苏军差了一个档次,这是事实,但是日本陆军不需要作为侵苏主攻力量,也是事实。我们都知道苏德战争,其实德国差一点就可以打败苏联,如果俄罗斯的冬天来得不那么早,来得不是那么寒冷,那么德国军队就有机会踏平莫斯科。所以如果一支130万左右的日本陆军从东向西进攻远东和西伯利亚,即使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只有苏军三分之一,也足够牵制40W左右的苏军力量,到那时鹿死谁手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日德联手瓜分苏联,战略物资自然有德国提供,日本无需再进攻东南亚。苏联远东是原始森林,但是他的欧洲却有大量资源,如果日德联手灭苏,则他的战略所需完全可以从德占区部分获取,即使日本在灭苏后和德国交恶,那么它也可以从英美获取资源,反正德国和英美是死敌,日本这时候反而成为各方争夺的香饽饽。 第三,日本侵苏的关键在于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兵力,事实上使其无力侵苏。诺门坎一役后,日本重新评估日苏实力对比,原来预计只要80-90W左右的军队就可进攻苏联,即达到“熟柿”状态。现在80W兵力仍是“涩柿”,要想达到"熟柿",必须增加兵力,数量至少50W以上,可是此时中国战场如火如荼,日本在1939年曾计划抽调一半中国战区的军队至东北,可是最后因为中国军队的进攻,只抽调了10W。没有足够的兵力,日本就不敢贸然进攻苏联,因此他才会打东南亚的主意。

2012-02-02

基本问题是3个 第一,英国当时已经接近完蛋了,谈不上萌不萌的,是美国佬对鬼子禁运的,这一招很要命,所以鬼子内阁给天皇的比喻是 一个要死的病人,不动手术一定会死,动手术可能有活下来的机会 第二,鬼子不是没搞过苏联,诺门坎开过一战,规模不小 鬼子的关东军被朱可夫打的找不到北 这也是朱可夫的成名之战 陆军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鬼子实力比较强在于海军 二战战场上,苏德两家是最高级别的陆军决战,英美没有空军的话,不是德国对手。 第三,换一次日德也不可能打苏联 日本需要的是石油,锡矿,磷肥,橡胶,这些东西全部在东南亚 苏联的远东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屁都没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