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不死——电影人于冬奋斗史

从北影厂一位普通发行员,到一个美国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把只有几个人的民营小公司,做成国内第一的民营电影公司,于冬用了18年时间。“博纳的发展和我个人的成长,是个挺艰难的过程,也是电影产业艰难崛起的过程。”

责任编辑:李宏宇 袁蕾 助理编辑 朱晓佳

于冬当发行员卖的第一部电影,是徐克的《黄飞鸿之狮王争霸》,主演李连杰。十七年后,于冬当了老板,徐克找他投资3D版《龙门飞甲》,主演还是李连杰。

从北影厂一位普通发行员,到一个美国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把只有几个人的民营小公司,做成国内第一的民营电影公司,出生于1971年的于冬,用了18年时间。“我从业18年,中国电影改革进行了18年。博纳的发展和我个人的成长,是个挺艰难的过程,也是电影产业艰难崛起的过程。”

陈可辛和于冬(右)曾经合作成立了人人电影公司,本打算合作十部大片,但第一部《十月围城》之后,两人就“分道”。2001年成功发行港片《我的兄弟姐妹》让于冬和博纳一战成名,积累了很多香港电影资源,但也有人认为“香港人绑架博纳未来”。(CFP/图)

喝出“副科长”

1993年,于冬在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读大三,去北京电影制片厂发行科实习。发行科杨科长领着他们去吃羊肉泡馍,拿了瓶二锅头。一顿酒下来,于冬没倒,处长指着他说:“这小子不错,可以跑发行。”

中国电影发行体制的改革刚起步。以往的发行方式是“统购包销”——电影制片厂拍完电影全部卖给中影公司,中影每个电影预付100万,根据卖拷贝的数量给制片厂结账,一个拷贝10500元,多退少补。如果卖了500个拷贝,中影结账时再给片厂400万;如果只卖了20个,等于片厂欠了中影80万,会从下一部电影的预付款里扣除。

在这样的体制下,出现了大批粗制滥造的小成本电影。“大家都是二三十万拍个电影,交给中影,拿回的钱基本上发工资了,没钱再拍片。整个制片业都陷入恶性循环。”于冬回忆。

1992年末的全国电影厂长会上,以韩三平为代表的厂长们集体炮轰中影的统购包销,提出制片厂自主发行。呼吁得到了广电部支持。1993年4月,电影局发布“3号文件”,电影制片厂获得了自主发行权。大声呼吁改革的韩三平们得到重用。

于冬第一次出差,跟着杨科长坐火车沿着京广线先到了河南。国产片不好卖,北影给港片《狮王争霸》搭上另外3部国产电影一起卖,给河南省发行公司开价150万。对方几个代表谁都不肯接,沉默了5分钟,一位老发行科长说:“杨科长太瞧得起河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4)


回复

2012-05-14

推销员的涅磐

回复

2012-04-17

有意思!

回复

2012-02-14

中国的电影产业化之路,了解下

回复

2012-02-12

呵呵,不走平常路呀。

回复

2012-02-12

甲》,主演还是李连杰。 从北影厂一位普通发行员,到一个美国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把只有几个人的民营小公司,做成国内第一的民营

回复

2012-01-26

行员,到一个美国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把只有几个人的民营小公司,做成国内第一的民营电影公司,出生于1971年的于冬,用了18年时间。“

回复

2012-01-24

回复

2012-01-24

学习了。

回复

2012-01-23

推销员不死——电影人于冬奋斗史

回复

2012-01-23

。全国跑了一圈,山西省就要了一个拷贝,于冬不甘心,跑到山西各地做了很多宣传,最后“往事”在太原一个影院放了两个月,票房拿

回复

2012-01-22

建议南周把微博分享功能完善一下,点击完“分享”也没个提示啥的,到底分享成功没有还得自己查看微博。

回复

2012-01-22

了不起的电影人

回复

2012-01-22

垂直整合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发行、制片、电影院建设。影院建设是重中之重。“未来十年,如果中国电影银幕达到三万张

回复

2012-01-22

钱多多啊

回复

2012-01-22

不容易啊

回复

2012-01-21

如果继续当副科长就平淡了。。。

回复

2012-01-21

如果继续当副科长估计就死了

回复

2012-01-21

每个成功的人都不简单

回复

2012-01-21

回复

2012-01-21

于东一个人的成功靠运气和胆识,他背后的成功靠着模式创新和产业链整合,其中突围中影的垄断是关键一役。留着作为案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