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改革,中国经济的天就晴了

一旦出口受困,内需尚不足以顶上,中国经济的推手不得不再次落在了政府头上。然而,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然弊病丛生,危机四伏。重启改革的操刀者不得不是既有利益的最大得益者——政府。这一次,政府如何选择,将决定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的未来。

责任编辑:邓瑾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张剑锋

编者按:被公认为近20年来经济形势最不稳的一年已经降临。

“系好安全带吧。”代表“硬着陆”派观点的独立评论人谢国忠如是忠告。

吴敬琏的弟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更是在2011年的一次小范围报告中直言,中国经济危机很可能在2013年爆发,引爆线不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就是地方债务危机,其表现就是部分中小企业破产,部分银行破产,部分地方政府破产。

不过李坦言,“经济危机发生也没什么可怕的”,是“好事”,因为危机可以倒逼中国几乎停滞的转型和改革。

“一定是要过不下去了,咱们才改革。”在近期的一次论坛中,许小年这样总结。他拿铁道部举例,说高铁在市场上筹不到钱之后,铁道部才说要改革,要政企分离,要对民间开放铁路投资等。

“一启动改革,中国经济的天就晴了。”他说。

而改革的阻力来自哪里?在1月4日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首次明确指出,利益集团是改革的阻碍。他说,三十年前搞改革,主要是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而现在搞改革,则要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制约。

“如果只是根据这个利益格局决定改革的取向,那么改革就不可能进行下去。”他警告说。

在经济领域中,最大的利益格局显然就是,政府和国有垄断企业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最大赢家,他们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四万亿更强化了这一利益格局。因此,财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也被很多人置于再次改革清单的前列。

吴敬链在2011年年末再次强调,要弄清政府权力的边界。“在与市场的关系上,(权力)不能取代市场,不能利用公权揽买卖。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有限的和有效的政府。”他说。

一旦出口受困,内需尚不足以顶上,中国经济的推手不得不再次落在了政府头上。然而,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然弊病丛生,危机四伏。

重启改革的操刀者不得不是既有利益的最大得益者——政府。这一次,政府如何选择,将决定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的未来。

2011年4月27日,在“免费午餐”的帮助下,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大坪坡村小的41名孩子第一次吃上了热午饭。图为一位同学给没上学的弟弟喂饭。如何实现民富是中国改革的一大挑战。 (王立三/东方IC/图)

2011年,再次丈量了经济从热到冷的距离可以有多短:这一年,以抗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44)


回复

2012-08-28

再不改革就是等死

回复

2012-08-24

改革是被逼出来的,由既得利益者操刀的改革总是不彻底的。危机必然爆发,改革才会重启,才会有晴天。

回复

2012-02-15

中国经济危机很可能在2013年爆发

回复

2012-02-09

经济改革推动政治改革

回复

2012-02-07

xuexi

回复

2012-02-04

政府的权力太大了,中国是政府主导的单极世界,这引发了很多问题。

回复

2012-02-04

回复

2012-02-02

关注

回复

2012-01-31

我们得明白,真正承载这个社会,真正代表进步方向,真正倚为社会脊梁的,正是千千万万个,游离于体制外,奉献社会然又被社会压迫的普通人。 评论不错,有个别地方看不懂,但也挺佩服你的!!!

2012-01-20

挑战自己的既得利益,挑战自己的理所应当,这对于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是一个压弯脊梁的沉重选择。我们有勇敢的付出者,所以更需要一个勇敢的政府,建立一个更勇敢的分配格局。资本、土地、能源,甚至一切可以创造价值的生产力,都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财富,世间既然没有圣人,想必也没有“圣府”,而所谓“圣府”,也不过是一群把持权柄的普通人。我们得明白,真正承载这个社会,真正代表进步方向,真正倚为社会脊梁的,正是千千万万个,游离于体制外,奉献社会然又被社会压迫的普通人。放弃不当的逐利,放弃麻木的自以为是,可能只是短暂的压弯形而上的自己的脊梁,但是,却能真正托起社会公义的大苍穹。不要看不起卑微,也不要瞧不起浅薄,既然你足够高尚,足够渊博,那更要用心去做。因为,你原本能改变那种卑微和浅薄。对于经济运行而言,永远需要看重的,是价值的创造,是实体的商品或者软知识动力。而就流通而言,它永远只是消耗价值,增加成本,是社会福利的蠹虫。当下,政府应该考虑的,不仅仅是改善资源的分配,更要优化分配的途径。让那些第三方掮客见鬼去吧!推动改革,中国的天就晴了?可惜,一贯的改革总是太肤浅,一贯只着眼于突破当下,是转移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我爱我的国家,也希望政府能真正成为社会公义和人性臻美的代言人。我们的民族最不缺乏的是勤劳和智慧,也一定会真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

回复

2012-01-31

消费不旺的一大成因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这要求政府改变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从亲力亲为的经济建设转向对教育、医疗、环保、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服务进行投入。要实现这一转变,须真正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使任何财政决策都成为“公共选择”——即财政决策是民主的、法制的、讲程序的,而不能是集权的、行政的、随意的。

回复

2012-01-30

既得利益团体的阻碍,是改革最大的阻碍!

回复

2012-01-30

经济问题不是单独出现的,必然和政、社等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开放化环境下。

回复

2012-01-29

....0.0....0.0.....

回复

2012-01-29

2013是中国第二次改革元年!

回复

2012-01-28

大多数人连坐上车的资格还没有,如何谈系安全带~

回复

2012-01-28

中共几百万军人,八千万党员,三亿亲属,不可能不希望革命,只能改革,任重道远。

回复

2012-01-26

的确应该进行改革了,邓大人的改革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可以一直进行下去的。要知道,形势在变,国情在变,改革也应随之而变。可惜的是部分中央官员及大部分地方官员不知其理,鼠目寸光,一味追求GDP,以为有着人口红利和成本优势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有些哥们儿说得对,改革不成,那只有革命了。

回复

2012-01-26

Anything in excess can be both harmful and a vice.

回复

2012-01-25

这篇文章的观点不错。问题是中国大陆是一党独财政权,那么多官僚以及官有垄断集团会“坐以待毙”,听任维新派对其“动刀”吗?别忘了光绪与赫鲁晓夫的故事!

回复

2012-01-21

“系好安全带吧。”代表“硬着陆”派观点的独立评论人谢国忠如是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