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学人的雪泥鸿迹——读傅璇琮先生《治学清历》

《治学清历》展示的是一代学人(特指新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培养的学者)的清历。他们长期处于动荡严酷的生存环境和缺乏独立与自由的学术氛围。在古典文学与文献领域,傅璇琮先生堪称这一代学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责任编辑:刘小磊

《治学清历》是傅璇琮先生的自选集,内容主要是作者自著或主编之书的序跋,还有对现当代著名学者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的研述。该书所收文章最早写于1958年,最晚写于2009年,大致记录了傅先生五十余年的治学历程,雪泥鸿迹,弥足珍贵。联系傅先生的其他著述,引发我许多思考和感慨。

我以为,《治学清历》展示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清历,也是这一代学人的清历。我所说的“一代学人”,特指新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培养的学者。他们在战乱中度过少年时代,在新中国受到高等教育,走上学术之路时,又遭遇数不清的政治运动,长期处于动荡严酷的生存环境和缺乏独立与自由的学术氛围。直至上世纪80年代,这一代学者始获新生,并为中国学术界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古典文学与文献领域,傅璇琮先生堪称这一代学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治学清历》,傅璇琮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版

1951年夏天,傅璇琮高中还未毕业,就考上了清华大学。不久随院校调整,他就读的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入北京大学。1955年,23岁的傅璇琮因与“胡风反革命集团”有牵连而受到审查。1957年又因为参加乐黛云、裴斐为首的文人团体而成为“反党小集团”成员,被打成右派,并从北京大学调动到中华书局。直到“文革”结束,他才真正迎来学术的春天。

1980年傅先生出版了第一部专著《唐代诗人丛考》,这在百废待兴、充满期待的学术界引起不小的轰动。这时他已近50岁了,经过20年的沉潜,他的学术研究真正进入佳境。

看了《治学清历》,我想用三句话来总结傅先生和这一代优秀学者的学术贡献:发千古之覆,筑百世之基,开一代之风。

“发千古之覆”,是借用了钱锺书先生的话。他在赠傅先生《管锥编》上的题辞有“璇琮先生精思劬学,能发千古之覆”一语。这当然含有对后辈勉励之意,但也是确评。钱先生对于傅先生《黄庭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