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关注人物】陈贤妹:善在俯拾之间

一个仅能勉强写出自己名字的粤北农民,抱着垂死的小悦悦来到国人的道德危机面前。2011年,矮小的陈贤妹在俯拾之间成为一个庞大符号。她把一个石块扔进了社会道德的浑水里,因为她,每个人都重新标绘自己和那朵肮脏水花的距离。

责任编辑:杨继斌 苏永通 王刚 史哲 曹筠武

一个仅能勉强写出自己名字的粤北农民,抱着垂死的小悦悦来到国人的道德危机面前。2011年,矮小的陈贤妹在俯拾之间成为一个庞大符号。她把一个石块扔进了社会道德的浑水里,因为她,每个人都重新标绘自己和那朵肮脏水花的距离。

陈贤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自由自在地捡垃圾了。

现在,只要她拖着白色麻袋走出那间逼仄的出租屋,便总会陷入重围。人们像对待明星般追捧这位佝偻着腰的拾荒者。“我只是做了一个人该做的事情。”人群中,陈贤妹略带腼腆地回应。

陈贤妹 (CFP/图)

在2011年的中国,这句寻常如乏味的小学作文例句的话,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午后幻化为一个悬在民族道德之上的巨大魔咒——2011年10月13日,2岁佛山女童王悦连遭两次车碾,7分钟内18个路人行经,却无一施以援手。

第19位路人——58岁的拾荒者陈贤妹,出于朴素的良知和本能,用沾满污秽的双手抱起女童残破的躯体。7天后,王悦离世,一场波及全国的道德大讨论拉开帷幕。

陈贤妹,一个仅能勉强写出自己名字的粤北农民,从积患已久的中国人道德困局中意外突围,用拾荒的手,捡起中国人跌落的良心。

18比1:良知的对决

2011年10月13日傍晚,来自山东的2岁女童王悦由于母亲的疏忽,独自走到了路中央。这里是广东佛山国际五金城,车流如织。很快,小悦悦被一辆白色面包车撞倒并碾压。

在接下来的7分钟里,小悦悦先后有18次获救的机会,却无一眷顾。这些路人——分别为商店老板、家庭主妇、摩托司机和搬运工,甚至还有带着孩子的家长——从血泊中的小悦悦旁边绕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84)


西风花园
回复

西风花园

2012-03-11

中国的良心在哪里

回复

2012-01-12

善在俯拾之间。

回复

2012-01-07

一个多么平常的行为——就像看到别人摔倒了理应去扶一下,这样的事情,在如此“漠”的“陌路人”的鲜明反衬下,显得如此珍贵。在这之后,我看到了全国人民通过媒体的声讨,或悲或愤!事既至此,如果对“病态都市”下生活的已经模糊不清的灵魂有所触动,我想,也可宽慰陈贤妹俯拾之善!再看热血农民工兄弟徒手抬车救人事件,社会信心油然而生!

回复

2012-01-06

道德沦丧或许已经刻不容缓,但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社会信任危机。那些视而不见的人们,或许受了太多曾经媒体的负面报导的影响,和看到老人被撞不敢扶是一个道理。为什么我们现在变得那么冷血?其因素或许有很多,但不能否认的是,大众传媒的积极导向性未能很好地发挥,相反,它过于刻意地揭露了一些黑暗面,却没有将我们带入光明的道路,在挖掘人性美、塑造人格导向上没有起到作用,这一点,我觉得很有必要进行整改! 还有,为什么总纠结于陈奶奶为什么会去做这件事?这个不应该是我们本来就应该去做的吗?我们要问的应该是“为什么其他人没有去做”。打个比方,为官应该清廉,但由于现实中清廉的官少了,所以为官清廉就成了一种特殊的荣誉了?这是义务,但在现实中却硬生生地被降级了,我们将来还有几级可以降?这就叫“世风日下”吗? 一直以为,有孩子的家长是最善良的(尤其是在孩子的面前),家长会是天使的化身。可是,在这里,带着孩子却依旧选择视而不见的家长是最应受到指责的。您的行为无形间毒害了下一代善良的本性,那种事不关己的态度甚至是可耻的,难道不觉得在孩子面前丢脸吗? 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我的行为是可耻的吗?我是否是个降级了的社会人?”

回复

2012-01-06

陌生人社会:代表着中国的现在和将来

回复

2012-01-06

陌生人社会:代表着中国的现在和将来

回复

2012-01-06

良家女人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素来都是善良的,敬佩啊!在正常生活中多出现这些人。

shuyzy
回复

shuyzy

2012-01-05

典型的南周式文章。相信我们的社会还有善良与真诚美好,只是滑坡的道德反弹要经历许久的阵痛了!

回复

2012-01-05

我的好姐妹,一个好人。

回复

2012-01-05

时代在进步,人的道德标准底线不能退步!

回复

2012-01-05

面对道德选择时,陈贤妹是我的一面镜子。

回复

2012-01-05

我不知道如果我在现场,我会不会是18个人中的一个,也许各种知识已将我架空,离人的最初本性越来越远。

回复

2012-01-05

这文章写得真好:一个仅能勉强写出自己名字的粤北农民,抱着垂死的小悦悦来到国人的道德危机面前。2011年,矮小的陈贤妹在俯拾之间成为一个庞大符号。她把一个石块扔进了社会道德的浑水里,因为她,每个人都重新标绘自己和那朵肮脏水花的距离。

回复

2012-01-04

做出理性的事。

2012-01-04

理性的人会见死不救吗?答案是要视环境而言。非理性的人很多时候,由于内心的矛盾也会做出非理性的事。

回复

2012-01-04

理性的人会见死不救吗?答案是要视环境而言。非理性的人很多时候,由于内心的矛盾也会做出非理性的事。

回复

2012-01-04

换个思考的角度:2011年10月13日之前的陈贤妹,谁解读了她的善良与质朴?是政府还是道德卫道士?平日里给予了她最基本的平等和尊严的视角吗?相反18路人具体之后,他们或许曾经就被称赞和歌颂过。...要是时间没有跨越10月13日,陈贤妹便不具有这样的品格和光环吗?便只是一个拾荒的脏兮兮的老太婆吗?便只是一个让人同情的对象吗? 在答案遭到否定之后,是否应该质疑我们道德的视角。

回复

2012-01-03

小人物也能做大事!

回复

2012-01-03

想象被赞扬老太太,她的行为只是符合基本的人道,一件刚好符合道德底线的事儿被当做高尚的、稀缺的行为来赞颂。 这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也许这个时代的事儿都太复杂,思想品德课上的那些准则往往很难在现实中被严格地遵守。 我们的道德生活往往处在一个非黑非白的,灰色的状态。模凌两可成了一种常态,道德底线的丧失是可怕的。 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架构的变化,旧有道德秩序的消逝是必然的,我们也永远无法回到过去。 在适合新社会形态的信仰体系、价值基点、以及建立其上的伦理道德秩序尚未形成之前。 重新明确那些作为一个人,在任何状态下都必须遵守的观念与准则。并毫无余地地恪守这条道德底线。 也许在一个信仰道德失落的时代,不奢求会有多少高尚者的存在。当面对诸如“小悦悦”这样的触及人伦道德底线的事件时,不要在那儿哀叹世风日下,并在那儿反问自己在那样的当口自己会伸出援手吗?至少每个人在面对这种状况时的道德判断是分明的,救与不救,不是高尚与平庸之分,救与不救,是人与禽兽之分! 倘若道德底线能够存在,也许我们还能挨到新秩序被建立的那一天。 这毕竟不是禽兽的社会,人的社会自然要有人伦的支撑,否则必然自生自灭。

回复

2012-01-03

因为她,我们不至于绝望!

回复

2012-01-03

善在俯拾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