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你活,也让别人活”

抗击艾滋,人类走过了三十年春秋,而中国社会并没有给艾滋病毒感染者给予一个真正平等“活”的空间,社会很多意识依旧停留在“公众要活,就不让艾滋感染者活”的可怕论断中。

2011年12月,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刚过去不久。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向0迈进—Getting to Zero”(0感染、0歧视、0死亡;Zero New HIV Infections,Zero Discrimination,Zero AIDS Related Deaths)。都说这是我们美好的愿景,但也足以看到全人类对于遏制艾滋的乐观与自信。

然而,当下另一场被媒体引发的关于艾滋病热议——“艾滋病,隐私不是挡箭牌”——也正被公众广泛关注;这令我想起了2002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相互关爱,共享生命—live,and let live”,当然,该宣传主题还有另外一个更为准确的译本,就是“你活,也让别人活”。

强调给予艾滋病毒感染者以身份隐私的保密权,事实上不是一种特权的赋予。众所周知,艾滋病毒感染者以及艾滋病人在今天的世界,尤其在中国社会所遭受到的歧视与不公平待遇已然不是简单的一种普通歧视,确切说是污名化的对待。污名化,是歧视现象中较为严厉与残酷的极致表现,它有别于一般的区别对待。污名化,是在人格上对于受歧视人的一种否定,并引发为剥夺受歧视人在赖以生存的就业、就学、就医乃至婚姻、生育多种基本权力的剥夺。这样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休休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6)


回复

2012-12-16

诲淫诲盗之风,何时能止?如今的网络 只两个字:可悲!

回复

2012-02-11

如今,只是活的苟且偷生。

回复

2012-02-09

你怎么说话的,会不会尊重别人呢。。。。

2011-12-31

妈的,贱B

回复

2012-02-09

我们不要轻易去塑造一个英雄,同时又不要彻底去打倒一个生命。

回复

2012-02-09

感染、0歧视、0死亡;Zero New HIV Infections,Zero Discrimination,Zero AIDS Related Deaths)。都说这是我们美好的愿景,但也足以看到全人类对于遏制艾滋的乐观与自信。 然而,当下另一场被媒体引发的关于艾滋

回复

2012-01-04

2002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相互关爱,共享生命—live,and let live”,当然,该宣传主题还有另外一个更为准确的译本,就是“你活,也让别人活”。

回复

2011-12-31

妈的,贱B

回复

2011-12-30

尊重生命。。。

回复

2011-12-28

充分宣传、亲身体验,了解了实情才有可能理解。恐慌还是源于不了解。

回复

2011-12-28

中国人歧视艾是有原因的,与其说是歧视,不如说是敌视. 艾具有传染性和不可治愈性,和感冒比多了不可治愈性,与癌症比多了传染性,所以对后两者的恐惧要少很多,所以敌视也会少很多.所以大多数人与艾人在一起的感觉不亚于和五步蛇一起. 当然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艾是可以预防的,传播途径有限.但是医学上的结论肯定是理论性的,实践中会出很多预料之外的问题.比如监管. 试想没有完善的监管,没有完善的鉴别和控制.这和到处放五步蛇有什么区别.新闻上播:HK出现死鸡染病...最后难道不是全部杀光?因为无法有效鉴别和控制死鸡的病因和扩散,所以采取错杀一千的策略.同样道理,这一点不就用在了人的身上? 我们对于艾,既不统计(当然现在没人信统计数字了),也没有公布相关措施,那就是处于一个失控的状态,所以普通人对于艾的歧视和敌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回复

2011-12-26

我想公开会更能有力去污名化,宣传可以靠这些活生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艾滋病人,了解他们才能更好了解艾滋病的真是面目。保护他们的隐私,却置更多人的安全利益与不顾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我支持公开艾滋病人身份

回复

2011-12-25

说的对!

回复

2011-12-25

说到点子上了,这篇文章应该是我见过最贴近实际的关于艾滋病人的综合评论。不过话说回来,由于国民科学素养普遍底下(纵使大学扩招这么当年依然如此),科学常常不敌谣言,艾滋病人去污名化和转基因去污名化一样任重道远。

回复

2011-12-24

换位思考,互相尊重.

回复

2011-12-24

什么才叫真正的帮助他人。。。。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思考。。。。。

6062610726
回复

6062610726

2011-12-24

只有标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