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地”淘金
种种迹象表明,土壤修复将是一个爆炸性行业。中国环境修复网执行主编高胜达警告,“如今大家只看到土壤修复市场这块肥肉,却没看到未来的风险和责任。”
责任编辑:何海宁 实习生 赵振江
缺了技术,少了资金,“清毒”难上难
“如今大家只看到土壤修复市场这块肥肉,却没看到未来的风险和责任。”
一座密闭车间矗立在一个化工厂原址上,卡车将挖出来的土壤运到车间内,大型搅动器翻动土壤,强制有害污染物挥发。挥发物被收集后,或被活性炭吸附,或被焚烧。
“类似的土壤修复的新技术正逐渐被应用。”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建工)技术总监马骏说。
但更为原始的方法仍占中国土壤修复技术的主流,即把受污染的土壤挖出来,运到另一个地方进行填埋或焚烧。更多新技术难以被应用,修复企业也处于初级而混乱的状态。
“有的先有工程,后有修复公司,就是有关系的人专门成立一家公司承接这个工程,所以它既缺设备也缺技术。”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廖晓勇说。
“但土壤修复不是随便可以糊弄的,将来是要追责的。”高胜达警告,“如今大家只看到土壤修复市场这块肥肉,却没看到未来的风险和责任。”
工人正在钻孔取土样,设置地下水监测井。这是用注射修复药剂的方法来“清毒”,这样的新技术在全国应用并不广泛。 (资料图片)
“贫瘠土地”难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